樂善堂楊仲明學校 視學生如己出 本版主持:樂善堂楊仲明學校位於牛頭角樂華南邨。該間小學學生成績稍遜,加上不少學生是新移民,家庭背景不太好,所以校方十分注重對學生的支援,視學生如己出。

樂善堂楊仲明學校 視學生如己出 本版主持:樂善堂楊仲明學校位於牛頭角樂華南邨。該間小學學生成績稍遜,加上不少學生是新移民,家庭背景不太好,所以校方十分注重對學生的支援,視學生如己出。
自秦代和漢代以來,製鹽業是九龍經濟的主要命脈。及至宋代以後,不少北方移民定居於此,逐漸發展農業。滿洲人入關後,鄭成功佔領台灣從事反清大業。清廷為了防備鄭成功,下令沿海居民遷入內陸,香港地區變成廢墟。鄭氏投降後,清廷下令復界後,大量客家人移入香港地區,被驅逐離境的原居民亦絡繹返鄉,重建家園。雍正二年(1724)吳氏聯絡了陳姓和李姓宗族,共同建立了衙前圍村,成為九龍其中一個古村落。
民生書院小學 多元活動激發潛能 同學情長伴隨一生 本版主持:從港鐵樂富站沿聯合道走到東寶庭道,就可見到一幢偌大的校園矗立街頭,這就是歷史悠久的民生書院小學。該校深信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潛能,多年來培育出大批社會名人,成為九龍區知名的傳統名校。
本版主持:樂善堂文吳泳沂幼稚園位於觀塘秀茂坪,主要服務區內基層學童。該校多年來不斷透過安排各種活動和環境,啟發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在愉快的情景中有效地學習。
紅磡區除了港鐵總站、殯儀館和體育館外,區內廣為人知的還有古老的廟宇。早於清光緒年間已有不少農民及漁民在此一帶居住。隨後的發展,由一八六零年港英政府銳意發展成工業區起,到戰後紅磡仍以工業為主,一直至七十年代末。
在上期我們談到開埠初期,香港居民一般在家安排喪事,為甚麼今天本港居民的喪事,一般在殯儀館進行?為甚麼九龍的紅磡成為殯儀館林立的地區呢?本期讓我們再作探討吧!
生老病死為人生必經階段。近日有關私營骨灰龕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議題。現在就讓我們回顧過去香港殯儀的歷史吧!
樂善堂顧李覺鮮幼稚園位於黃大仙竹園南邨,創校30年,以服務基層學生為主,注重情智教育,致力培育出樂於學習而又自信的孩子。
本版主持:新蒲崗位處黃大仙區內,在牛池灣以西。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區已開始發展起來。中部是舊工廠區,是香港主要的工業區之一。隨著社會發展,區內東及西面興建了一些住宅樓宇。走進今日的新蒲崗,仍然有那種舊香港七八十年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