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圍的故事



衙前圍的故事

本版主持:自秦代和漢代以來,製鹽業是九龍經濟的主要命脈。及至宋代以後,不少北方移民定居於此,逐漸發展農業。滿洲人入關後,鄭成功佔領台灣從事反清大業。清廷為了防備鄭成功,下令沿海居民遷入內陸,香港地區變成廢墟。鄭氏投降後,清廷下令復界後,大量客家人移入香港地區,被驅逐離境的原居民亦絡繹返鄉,重建家園。雍正二年(1724)吳氏聯絡了陳姓和李姓宗族,共同建立了衙前圍村,成為九龍其中一個古村落。

WhatsApp Image 2017-03-20 at 1.47.19 PM.jpeg

過去不少人認為衙前圍村的「衙前」一詞是指衙門前面,因該村位於九龍寨城衙門前面,但九龍寨城擴建於1847年,衙前圍村早已建立。「衙前」一詞,其實可能源自五代及兩宋的鄉村稅役制度,縣政府委託鄉村富戶承包稅收,稱為「衙前戶」,因此衙前圍村的創立者可能曾承擔過衙前差役。由於明清時代以後,衙前戶的作用逐漸消失,後人對這名稱的含義也不甚明瞭,誤以為是衙門之前的意思。清代的衙前圍村外有城牆包圍,具有典型的軍事防衛功能,這或許與當時香港水域海盜猖獗有關。衙前圍入口有一石額,上刻有「慶有餘」三字,村中父老已無人清楚三字由來。村中的公共事務,由吳、陳、李三姓共同處理。每年正月初一,三姓族人派出代表拜祭伯公。學者張瑞威指出:管理圍村的經費,主要來自天后廟旁的房產,以及出租由圍村護城河闢建的漁塘的租金。衙前圍村西面建有吳氏宗祠,建於1894年,用以祭祀吳氏先祖,設立學校教育吳氏子弟。至1962年因政府徵收宗祠的土地,宗祠遷到現址重建,另設立「至德公立學校」為吳氏子弟提供教育。至2008年,該校因收生不足而停辦。

為了加強與鄰近村落的聯繫,衙前圍村與今日黃大仙區內的沙埔村、大磡村、隔坑村、打鼓嶺村、石鼓壟村、衙前塱村六條古村落,組成所謂「七約」,大約從雍正二年(1724)開始,「七約」每十年舉辦「七約太平清醮」,酬謝天后的保祐。「太平清醮」是一種道教科儀,是一種祈祥消災儀式,保持地方安寧。打醮儀式共分七日六夜進行,七約的父老抬著天后的神像巡遊各村。巡遊隊伍從衙前圍村出發,先到沙埔村天后廟,再經過九龍街的侯王廟和馬頭圍附近的北帝廟,巡遊到蒲崗村的洪聖廟才返回衙前圍。

日本佔領香港時期,日軍強行填平衙前圍村的護城河,修築馬路,用以運輸衙前圍後山填海用的沙泥,村外的農田也被日軍佔去,用作修建機場。同時,戰後政府在衙前圍村附近徵收土地,興建公共房屋,使衙前圍村成為九龍市區內的「城中村」。隨?九龍市區地價上漲,不少村民賣去祖屋,遷到村外居住,地產發展商也收購圍村土地,盼望重建牟利。由於部分村屋經歷多次重建改建,已失去保留價值,古物諮詢委員會最後亦否定圍村為受保護建築物。2015年7月,政府宣布收回衙前圍村土地,並宣布擬設立圍村保育公園。行將拆卸的衙前圍村,2016年初所有居民已全部遷出,整條村被鐵絲網圍封。是年年底適值是衙前圍七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的醮期,又是第三十屆,居民決定續辦醮會(醮期在12月2日至3日),也為衙前圍村的歷史正式畫上句號。


▲衙前圍村鳥瞰
▲衙前圍村的吳氏家祠
▲1986年衙前圍的太平清醮
▲天后宮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