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磡古廟(上)



本版主持:紅磡區除了港鐵總站、殯儀館和體育館外,區內廣為人知的還有古老的廟宇。早於清光緒年間已有不少農民及漁民在此一帶居住。隨後的發展,由一八六零年港英政府銳意發展成工業區起,到戰後紅磡仍以工業為主,一直至七十年代末。今日的紅磡已發展成為中產及高尚住宅區,昔日的船塢陸續改建成黃埔花園,英泥廠也發展為新工業大廈,是一個新舊交替的社區。不變的是,一年一度的觀音開庫,依舊香火鼎盛,今期先介紹一下觀音廟。

WhatsApp Image 2017-02-23 at 10.48.32 AM.jpeg

位於紅磡差館里的觀音廟,是九龍區最大規模的廟宇。每年的農曆正月二十六日是「觀音開庫」的日子,慕名前來借庫的人絡繹不絕,善信當中以本區坊眾佔大多數,且以主婦為主,亦有商人及漁民來參拜和「借庫」,場面人山人海,非常熱鬧。每年均有四次觀音誕,分別為農曆二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的十九日(即觀音的降生日、成道日、飛昇日及入海成為水神之日),而每年農曆正月廿六日觀音開庫的日子,香火就最盛。據中國傳統,有謂財運不濟的人可到觀音廟上香求觀音大士庇佑,再到庫房抽一封利是,利是內寫有不同銀碼的紅紙。「借庫」的意義,是祈求觀音大士保佑來年流年財運亨通,但只可以是正財,包括「打工」或是經商。

紅磡觀音廟建於清同治十二年(即一八七三年),由當時紅磡三約(即紅磡約、鶴園角約及土瓜灣約)的街坊合資興建,以照顧居民宗教需要。此廟曾於清光緒十五年(即一八八九年)及清宣統二年(即一九一零年)重修,現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此觀音廟門額上有「觀音廟」三字的石刻,建築依傳統方式建造,建有三座,包括正座的觀音廟,其中門頭形狀如亭,中堂設有蓋如庭階,兩進則為正殿。左邊為公所,負責殮葬、法律和民生等事務,儼如社區中心(現改為中醫診所),右為書院(現空置)。除觀音外,亦供奉太歲及列聖。

一則軼聞指,一九零九年政府有意將紅磡、九龍城及尖沙咀打通一條連貫陸路,有工人在山區掘地時突然有紅色水柱自地底噴出。於是,有謠傳指是工人掘傷龍脈致使不敢繼續工程。雖然最後化驗得知出現「紅水」是歸因於地下水銀與琉璜,但工人猶有懼色,就集資重修這座古廟,祈求得到觀音庇蔭,趨吉避凶。

在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華期間,紅磡黃埔船廠是當時的轟炸目標。由於鄰近船塢,觀音廟經歷兩次大轟炸,廟側屋宇蕩然無存。然而,觀音廟則屹立不倒,居民均相信是觀音顯靈庇佑。

(未完,下期再續)

158qc001_
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的觀音廟至今已有逾百年歷史,經歷二戰烽火仍屹立不倒,現時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158qc003_
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觀音開庫」日子,都有大批善信來到觀音廟上香祈福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