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珠寶製造業35年 冼雅恩:把這門手工藝傳承下去

上世紀,工業擔當著推動本港經濟的重要角色,本港更一度成為珠寶首飾生產樞紐。但隨著內地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大部分企業北上設廠,本地珠寶工藝幾乎失傳。香港珠寶玉石廠商會榮譽會長兼理事冼雅恩接受《龍週》專訪,大談香港珠寶業興衰及未來行業前景,期盼這門手工藝能在香港傳承下去。

見證香港珠寶業興衰

冼雅恩自1987年從澳洲修畢大學課程後,便回港從事珠寶製造業,至今已有35年,見證行業的起跌風浪。他說,90年代香港珠寶出口生意最為蓬勃,在香港舉辦的珠寶展最高峰時期有逾4000參展商參與。談到行業光輝歲月,冼雅恩直言,香港鑲嵌珠寶是全世界第一,「Made in Hong Kong」在國際上就是信譽保證。

當時,內地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吸引許多香港珠寶企業北上設廠,雖然生產能力大大增加,香港逐漸發展成為珠寶貿易及分銷中心,卻令本地珠寶工廠越來越少。

冼雅恩留意到,香港近二十年沒有培養新的珠寶技術工人,「珠寶是很特別的東西。」他說,天然寶石多數由人手切割和打磨,因應不同寶石的材質,有不同的做工,「機器永遠無法替代手工,生產亦不可能全自動化去做。」

儘管行業一直發展,珠寶廠近年引入很多新機械,但都是用來輔助生產。冼雅恩相信,工藝師一定有自身的價值。因此,他所管理的萬雅珠寶有限公司十年前把部分工序轉移到紅磡的廠房進行,專攻較高檔次產品,打造香港手工珠寶。冼雅恩坦言,將部分廠房生產線搬來香港利潤未必高,但他志在為珠寶業培訓技師,傳承這類工藝。

香港珠寶業需有足夠技師

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後,將創新科技局更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致力推動香港「再工業化」。冼雅恩形容,這為業界帶來希望,但他亦留意到新一份施政報告在傳統工業的著墨並不多。他認為,無論如何發達的城市,都需要有百花齊放的產業。冼雅恩曾到北歐國家考察,當地珠寶行業並不發達,但仍會開設珠寶學校。而香港有一大批珠寶品牌,十分需要足夠數量的技師,處理客人購買珠寶一段時間後的打磨、翻新等工作。

每一件珠寶的製作,必須經過步步精湛工藝、層層繁瑣工序,當中有不少值得學習的手藝。冼雅恩認為,正因為現時有輔助機器,學做珠寶變得更簡單方便。只要政府肯牽頭,設立一間珠寶工藝培訓學校,每年只需招收十多名學生,應付行業需求,業界定會鼎力支持。

多年來,冼雅恩的公司運營團隊逐漸上手,他也開始退居幕後,負責策略性工作,以提升競爭力應對市場變化。他說,現時有更多時間,構思如何培訓珠寶業人才,不時也會投入社區工作。

服務社會 擔任紅磡分區會主席

冼雅恩現時是紅磡分區會主席,尤其關注民生議題。他雖然在珠寶業界享負盛名,但仍然十分「貼地」,參與不少義工服務,包括親力親為清理街道,又關注區內光污染問題,到商店內呼籲店家提早熄招牌燈管,避免打擾居民作息。

「我在紅磡上班30多年,純粹希望為這個社區出一分力。」冼雅恩說。

▲冼雅恩參與社區工作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