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牛池灣清水灣道與龍翔道交界的前聖若瑟安老院(St Joseph’s Home for the Aged)於1926年由安貧小姊妹會成立,是香港第一所專職安老服務的院舍。
現存的三項歷史建築(安老院的別墅、門樓和宿舍A)於2010年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追溯歷史,其前身是清末 「四大寇」 革命的歷史所在地。1930年代,安老院曾一度接收因戰亂而逃難到港的難民,其後亦經歷數變。
曾為反清革命基地
據有關研究,《革命逸史》一書記載了馮自由撰寫的《香港陳楊三家與革命黨》,當中提及1908年 「反清四大寇」之一陳少白購入現時安老院所在地,曾借給居於東頭村的孫中山兄長孫眉以該處經營農場並作為同盟會革命基地。其後孫眉在港招募同盟會會員反清但被告密,於1910年遭港府驅逐出境。陳少白其後在該地建別墅,於1916年把別墅連土地賣給陳賡虞。
陳賡虞是當時德忌利士輪船公司(Douglas Lapraik and Co.)的買辦,亦是香港華商總會(1952年更名為香港中華總商會)創會董事之一,在購入別墅後再加建樓房,並在1917年申請將整幅土地轉為三幅住宅用地和一幅花園用地。由於陳氏是梅溪人,故他的別墅園林名為 「小梅村」。據香港華僑日報1952年出版的《香港九龍新界旅行手冊》記載: 「舊名小梅村,本是富商陳賡虞一座別墅……陳氏逝世後,據說,天主教教士拿十一萬港元買了此村,改成現今的安老院。」陳氏的父親陳芳因早年在檀香山認識孫中山及其兄長孫眉,對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有所資助。陳氏在1924年逝世,其遺孀兩年多後以港幣十一萬元將別墅售予法國安貧小姊妹會(Little Sisters of the Poor)改建作聖若瑟安老院。
從私人別墅演變為安老院
安貧小姊妹會是天主教修會,服務對象是窮苦無依的老人。1930年代,加建了小堂和門樓。其後因為香港人口急增,地方不敷應用,又再加建多座宿舍,高峰時期有超過十幢建築物。日佔時期,安老院仍有運作,但戰後入住的長者開始減少。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安老院由於要符合安老服務設備條例而須進行維修改善工程,但礙於無法負擔這大額款項,1996年決定與發展商交換上水一幅土地,並由對方出資興建一所設備完善的新院舍,最後於2003年落成,由教會安排舊院的老人遷入。發展商在安老院搬遷後原定計劃興建住宅,拆卸了大部分建築物,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別墅、門樓和宿舍A獲原地保留。
別具風格的歷史建築群
三幢歷史建築之一的 「別墅」落成於1919年,是陳賡虞的私人大宅,屬樓高一層的平房,稱為中庭別墅,設計布局對稱,備有加強通風作用的柱廊及半懸的地庫,是聖若瑟安老院建築群中最早落成的建築物。
另一歷史建築 「門樓」,位處安老院的入口,建於1930年代中期,當時安老院加建了具十八世紀古典建築特色的大門牌樓,並在簷楣上刻有 「J.M.J」字母,代表耶穌、瑪利亞和約翰,亦即安貧小姊妹會的信仰箴言。別墅及門樓均屬新古典殖民地建築風格。
第三幢歷史建築 「宿舍A」建於1932至1933年,樓高兩層的安老院主樓,布局呈長直型,其 「裝飾藝術」的建築風格由居於香港的比利時籍法國建築師尹威力設計。外牆展示強烈的橫向線條,建築物的角落呈圓形,並有中式金字形瓦頂、圓柱及流線型露台,具現代主義建築風格。
何去何從
現時在牛池灣仍可見到安老院舊址的幾座歷史建築物,昔日在傳統氣息濃厚的牛池灣區,這組西式建築群份外矚目,亦與清末革命歷史關係悠久。目前由於發展商與港府未達成協議,舊建築棄置多時,仍尚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