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錦光 以腳步丈量慈善

「你猜我今年多大?」眼前的侯錦光頭戴一頂棒球帽,背著雙肩包,腳步輕盈,滿是活力,你很難將他與83歲聯繫起來。侯錦光將這種活力歸功於數十年如一日的運動。

難能可貴的是,侯錦光將這一愛好,轉為一些實質性、社會性的慈善公益行動,無論是二十多年前在內地山區助學,還是返港後推動社群健康發展,始終在以腳步踐行服務社會的理念。

少年結緣跑步 人生過半重拾興趣

坐在新蒲崗的辦公室裡,侯錦光閉著眼也能描繪出舊時九龍東的面貌。他幼年從中山移民香港,成為失學「街童」整日流連於蒲崗村一帶。「那時英軍在黃大仙有一個練靶場,我們幾個小孩就等他們射擊完去撿子彈殼去賣。」閒時他則與朋友們去爬獅子山。

等長到十幾歲,侯錦光覺得應該給自己找點正事做,就進了車廠跟著師傅學手藝。巧的是,這師傅熱愛游泳,為參加渡海泳提升體力常年有跑步的習慣,還帶著他一起跑。「我很樂意,這樣不僅有早餐吃,還半天不用幹活。」侯錦光狡黠一笑。逐漸,跑步由習慣轉為愛好。

不過隨著成家立業,為生計奔波,興趣也不禁荒廢,等到再撿起來已過半百之齡。那時由於常年不運動,工作忙碌,身體各項指標亮起紅燈,左膝磨損、血糖超標、脊柱骨增生等可謂「百病叢生」。

入院進行左膝半月板微創手術後,醫生建議他為更快康復應該適度做些運動。於是術後侯錦光用了一年時間學步行、急行、慢跑等恢復體能訓練,每天堅持由赤柱跑到海洋公園來回十五公里上下班,再過了一年,他參加第一屆香港馬拉松,並連續參加三屆,更參與各類跑步活動,如大路之王、毅行者等,足跡遠至澳門、台灣。

▲參加環島生態跑

赴內地山區踏上助學長征

或許是幼年失學的遺憾,糾纏著侯錦光半生,他一直盼望圓一回「校園夢」。1998年,距離侯錦光退休還有兩年,那顆求學之心依然熱切。

好友卻勸他,假若六十歲重返校園,要讀多少年才能略有所成回饋社會?若有心不如幫助內地山區的孩子代自己完成「校園夢」,十個、百個、千個孩子培育下去,那將來的成就豈不更大?

侯錦光聽後覺得有道理,退休同年便加入香港苗圃行動擔任內地服務部地區幹事,並於2004年與太太一同參與助學長征,從江西省出發沿途跨越10個省、101個縣市,抵達陝西,總路程超過8000公里,儘管期間經歷過缺水缺糧的困境,兩人相互扶持著走完全程,為山區貧困學生籌得一筆可觀的善款。

如今回首這「八千里路雲和月」,侯錦光覺得最大的得著是為內地教育貢獻了自己的一分小小力量。

▲助學長征

返港後,侯錦光先後組織成立了社群心、不老耆英、恆久動力等慈善機構,推動健康運動,並籌辦各項長者活動及娛樂節目,以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目的。 2017年,不老耆英就曾舉辦四島耆英除夕嘉年華,邀請醫生舉辦健康講座、播放電影,同時推廣毛巾操、跳舞等簡單的運動。

▲攝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外,因助學長征準備接受中央領授旗禮

定下目標:90歲跑一場迷你馬拉松

如今聽取醫生建議減肥,以及保持健康,侯錦光每周都會繼續跑步、快走,一周至少三次步行從中環往返銅鑼灣。他還有一個小目標,就是90歲時再跑一場迷你馬拉松,「看看到時候我體力如何。」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