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七十年,從一窮二白躍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中可謂一步一腳印。曾幾何時,國家經歷過艱難時期,人民陷入糧食不足的境地。苦楚過去了,國家讓人民生活全面走入小康,近年隨國家農業科技水平提升,特別因有一班雜交水稻研究人員的突破性成果,中國不但在國土之上杜絕饑荒,更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作出極大貢獻。
不願見中國有餓殍
袁隆平被譽為 「雜交水稻之父」,他曾經歷過60年代初期的全國性大饑荒,有一次遠遠見到馬路旁一堆人圍觀着兩具骨瘦如柴的屍體,目睹餓殍的袁隆平深受刺激,決意在農業科研上作出貢獻,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
任何突變都時偶然,袁隆平抓住了一次機緣,在農校試驗田中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試種後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在求知精神推動下,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開始雜交試驗。1964年7月5日,試驗稻田中一株 「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後,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他將突變的種子增量累積,此後兩年共有4株成功繼續繁殖,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 「無性雜交」學說,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1966年,他將三系雜交水稻的發現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中國科學院的《科學通報》上,成果震驚國際,他亦正式開展其畢生的志業研究。
雜交水稻屢創傳奇 現年89歲的袁隆平仍然不斷在雜交水稻研究中取得成果,目前袁隆平的團隊每年至少有5個月時間在海南三亞培育雜交水稻新品種,希望水稻在實現高產之外,更應該優質和 「多抗」(防農產疫病)。
另一方面,他亦因應國家地勢進行種子的改良,特別是中國有面積達15億畝鹽鹼地,分布在西北、東北、華北及濱海等地區,其中有2至3億畝具有改良成農田的潛力。袁隆平更設想將海水稻推廣種植一億畝: 「按最低產量畝產300公斤算,每年將增產300億公斤,相當於湖南省全年糧食總產量,能多養活8000萬人口。」他期望能在明年,完成 「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畝產1200公斤和海水雜交稻研發成功這兩大目標」。

特等發明屢獲殊榮
袁隆平和雜交水稻享譽全球,得到國家及其他地區肯定。袁隆平曾榮獲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及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更有一枚小行星被命名為 「袁隆平星」。有部分民眾、學者和官員建議中國政府推薦袁隆平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他們認為: 「消除貧窮與飢餓才是最好的和平,以袁隆平為中國乃至於世界糧食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完全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 「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 『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