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華遊樂社 唱粵曲回饋社會

以前香港生活簡單,很多人喜歡粵劇,社會上也因此湧現了不少曲藝社,創立逾半世紀的觀華遊樂社是其中之一。

1963年誕生

「最初是我們社的創辦人黎桂揚師傅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唱粵曲,後來觀華遊樂社在1963年誕生,到上世紀70年代更註冊為正式團體。」觀華遊樂社副社長李秀玲接受《龍週》專訪時憶述,該社最初在港島筲箕灣聚會,後來搬到觀塘裕民坊一帶,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才遷至牛頭角現址。

觀華遊樂社位於牛頭角一座舊式商住大廈內一個800多呎的單位。採訪當天,一班長者正在練習粵曲,不論是台上唱歌,還是台下演奏樂器的,都有板有眼,全情投入,仿如一個專業樂團。這就是觀華遊樂社的日常寫照。

本身是粵劇迷的李秀玲,在1980年加入觀華遊樂社,跟隨黎桂揚學習唱歌和樂器。 「當年我在製衣廠做女工,我在工作枱上放了一部收音機,邊工作、邊聽曲,有朋友見我這麼喜歡粵曲,就介紹我到觀華遊樂社,想不到在這裏一呆就是幾十年。」她很開心在遊樂社認識了很多朋友,發展共同興趣。

0714QC004_.jpg

為善終病人獻唱

說起觀華遊樂社,李秀玲說,該社不單是一個讓會員自娛自樂的聚腳點,更會鼓勵大家走出去,到醫院、長者院舍以及一些節慶場合等表演,與眾同樂,所以遊樂社的一個特色是舉行粵曲大合唱, 「一般來說,粵曲比較多二人合唱,黎師傅將一些曲目編成可以多人合唱,務求讓更多人一起參與。」

李秀玲表示,觀華遊樂社的宗旨是希望普羅市民都有一展所長的機會,同時推動大家一起回饋社會,其中每年11月舉行的敬老晚宴是該社的重頭節目。另外,他們也會舉行籌款活動,例如在過去20年為聯合醫院籌款而四出義演。

「我們有好幾次到明愛醫院為善終病人獻唱,不少病友都流下淚來,為自己仍能聽歌而感恩,那些是開心的眼淚。」李秀玲認為,會員通過這些活動幫人之餘,亦能得到自我成長和提升。

經過多年的發展,觀華遊樂社目前有800多名會員,並由初期主要教授粵曲和樂器,到後來提供裁剪、舞蹈,甚至電器維修等課程,越趨多元化。遊樂社亦成立粵曲導師組,培育一些有潛質的會員成為導師,到外面授課。

0714QC001_.jpg
▲觀華遊樂社不時組織義演回饋社會

名字由來

71歲的張女士是觀華遊樂社的資深成員,在十年前開始參加遊樂社的粵劇班,更成為班長。她說,學員之間會互相學習。退休前是公務員的霞姐則在大約一年多前加入觀華大約一年, 「同學們都很友善,大家好夾得來,我現在每個月過來一次操曲,玩得很開心!」李秀玲指,很多會員是上了年紀才開始學唱曲和玩樂器,因為他們年輕時為三餐奔馳,沒時間發展個人興趣,現在正好有平台,加上永久會員費用才300元,十分化算。

提到「觀華」這名稱的由來,李秀玲表示,據一些前輩所講,他們一開始還沒有固定會址,而是在一間名為「觀華」的酒樓聚會,到後來申辦成為正式團體時索性以「觀華」為名。

0714QC002_.jpg
▲觀華遊樂社紀念特刊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