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會為年輕人貼上不少負面標籤,但其實也有不少敢夢敢做的青年人在努力耕耘,今期 「九龍人」 的主角韓駿謙(Terence)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還在唸大四的他兩年前開始創業,經營回收到期食品的超市,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理念。
瞄準時機 發展新興行業
《龍週》記者從Terence手上拿過名片,上面印着 「業務發展經理」的職銜,Terence開始講述他的創業經歷。 2017年仍是大二學生的Terence參加一個創業比賽,在與同伴構思的過程中,他想起以往到外國交流考察的經歷,萌起了以環保概念成立社企的念頭。
「外國人對全球暖化的感覺好切身、意識好強,環保概念相對更高,膠樽會徵費、大廈一定有分類回收;反觀香港的相關法例發展較慢,教育力度亦未夠。例如我們從小被教育食物到期就唔食,但在外國會視乎品質如何再決定,食到期食物好普遍。」
聽到 「過期」二字,很多港人第一個念頭就是 「仲食得」?但原來即使食物過了最佳食用日期,只要保存得當,在既定時間內都仍能食用。於是, Terence就膽粗粗以此作靈感,成功勝出比賽,創立了回收到期食品再出售的超市。 「起初都有研究過回收廚餘、二手衫等,但香港已有不少人做緊,再發現原來社會每天浪費食物的問題極嚴重,好多零售及供應商亦處理不了龐大數量的到期食品,與其直接送去堆填區,不如交由我們協助處理。」

過關斬將 生意漸上軌道
後生仔創業不易,何況是發展一門新興行業。Terence初時亦遇到不少難題,首個難關就是貨品供應問題。市面上零售的貨品,一般在到期前兩個月至半年就會退回批發商,Terence起初接觸批發商便受到許多質疑。
「之前無人會賣過期嘢,他們會怕我們賣唔耐,又會擔心過晒期顧客出事點算?有些更會直接拒絕。」但Terence沒就此放棄,積極接觸批發商並推廣理念,同時他亦嚴格做好品質測試,確保食物仍然安全食用才售賣。
質疑聲音還來自大眾,始終港人對食用到期食品的認識不多。Terence亦想方法解決,「我們設立實體店,培訓員工有關食用日期的分別,向顧客講解,同時透過媒體宣傳、與非牟利機構合作組織展覽等,提升大眾對這方面的認識,最緊要讓大家明白,我們不是為了呃錢去賣到期產品,而是為環保!」在Terence眼中,做生意不能只為賺錢,更是回饋社會的工具。
超市至今已分別在觀塘、灣仔及葵芳開設門市,輪流售賣約300款食物、化妝品,累積了一定的顧客量,可說是漸上軌道。

證明社會可多元發展
回望創業之路,Terence坦言承受過不少嘲笑與壓力。他說: 「大家會覺得我癲癲地,尤其是同學,他們覺得畢業後入大公司工作才是正確,無人覺得創業可行。但我會覺得即使失敗,但過程中也是為社會、環保出一分力。」
時至今日,同學們對Terence的堅持亦逐漸改觀,他盼望能向更多年輕人證明 「社會的路不是那麼窄,不是有高收入才有意義!」
小 知 識
食用日期點樣分?
此日期前最佳≠此日期前食用
根據食物安全中心的指引, 「此日期前最佳」是作為食物質素的參考。若適當保存食品,即使它們過了最佳食用日期,仍然可以安全食用。相反, 「此日期前食用」是關乎到食物安全,即使食物外觀和味道正常,但有害的微生物可能已經存在,對健康構成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