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研習社 培育逾40萬人次

97回歸後,本港坊間湧現了大大小小教授普通話的教育機構。在眾多機構之中,不得不提香港普通話研習社。該社成立40多年來,學員人數已超過40萬人次,為本港推廣普通話作出了重要貢獻。

「身為中國人不懂得自己國家的語言很慚愧,所以我們大學畢業後走進社區義務教普通話,願望就是推廣普通話。」普通話研習社監事會主席兼創辦人之一許耀賜接受《龍週》專訪時,娓娓道出他與大學同學譚兆彰共同創辦研習社的歷程。

038QC001_
▲(左起)研習社主席冼錦維、創辦人之一許耀賜、副主席麥淦渠


港大生創辦 成立40多年

1970年至1972年,許耀賜和譚兆彰就讀於香港大學理學院。當時學界正處於火紅的年代,學生熱愛祖國,主張 「放眼世界、認識中國、關心社會」。二人認為,身為中國人懂得講普通話是理所當然,於是積極在校園推廣普通話。

許耀賜和譚兆彰畢業後,投身社會工作,繼續利用私人時間義務向醫院、銀行等不同機構的人員授課。後來,他們與其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在1975年組成 「香港國語研習社」,在香港大會堂一個會議室開辦第一個正式對外招生的 「基礎國語班」。

1976年9月,研習社在九龍城聯合道租了一個住宅單位,終於有了正式的社址,並更名為 「香港普通話研習社」。許耀賜憶述,最初香港社會普遍用台灣的注音符號來教授普通話,而且還未流行 「普通話」這叫法,因為會被標籤為左派, 「但其實我們的動機很簡單,就是推廣這個民族語言。」

038QC003_
▲研習社在1995年舉辦 「我愛香港、普通話朗誦比賽」

 

為內地文化人士搭建平台

研習社自開辦以來,都是由老師自行設計課程,也有自己出版的課本,課堂內容則分為大課和小組討論。

「我們有本地老師和北京老師,前者就像我這樣,主要教語音,因為我們本地人比較了解同學在發音上的困難,後者則教授課文。」許耀賜說,以前要求比較寬鬆,像他來自理科背景、又沒受過正式普通話教學訓練的也能教普通話,但現在的師資要求則嚴謹和規範很多,要具備相關資歷才行。

研習社主席冼錦維則表示,以前本港有一批來自內地的知識分子,個個系出名門,畢業於內地著名學府,可惜來到香港後,學歷不獲承認,無法學以致用,甚至為了生計而要從事較基層的體力勞動工作, 「我們正好提供了一個平台,讓這些文化人士來教普通話,讓他們發揮所長。」

冼錦維表示,這樣的內地老師人數大約有1000人。隨着香港回歸祖國,普通話日漸受到重視,本港各大專院校紛紛開設普通話課程,對內地普通話老師需求殷切,研習社正好儲備了這樣一批普通話教學人才。

038QC004_
▲從1990年開始,連續19年參與 「穗深珠港澳」 五地區普通話交流營

倡公務員招聘加普通話考核

研習社發展至今已有自置物業作為社址,地點位於旺角,交通方便,環境寬敞舒適,但近年港人學習氣氛似乎已不及以前濃厚。對此,許耀賜坦言, 「回歸後有過一陣普通話熱潮,但在最近十年減慢下來。」他透露,目前研習社處於虧蝕狀態,其中一個原因是現在學普通話的渠道多了,很多學校亦自設有普通話課。

普通話研習社副主席麥淦渠是退休公務員,他認為普通話學習氣氛減弱,跟政府和整體社會的重視程度不足有關,如擁有普通話技能無助於公務員升遷。他建議將來公務員綜合招聘試可加入普通話考核;當局亦應進一步推動普教中,增加學生接觸普通話的機會。

038QC006_
▲研習社舉辦第13屆全港幼稚園及小學普通話比賽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