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香港社會物質生活沒有今天般豐裕,雨傘主要靠人手製造,價格相對較高昂,大眾並不容易負擔。若遇到雨傘損壞了,多會交給造遮師傅修補重用。位於深水埗的梁蘇記遮廠,是香港的經典品牌,承傳着百年的造傘歷史。
‧遮廠的百年歷史‧
梁蘇記遮廠於1885年成立,由梁智華老先生於廣州創辦。梁老先生原是 「收買佬」,有次在維修時發現洋傘不太難製造,毅然自行生產, 「梁蘇記」自始創立,可謂生產洋傘的首位中國人。為求造出真正洋傘,原材料都由外國進口。 1920年其 「黑長遮」陸續在中國流行,亦因為以鋼骨製造洋傘和以永久包修,贏得街坊信任。
香港第一間梁蘇記於1941年開業,設於港島德輔道中,由第六子打理,其時 「縮骨遮」只屬高尚人士所擁有。1944年在九龍上海街開設第二間分店,亦是第一間九龍分店,由現時的第五房經營。六、七十年代,全盛時期的梁蘇記在粵港澳三地先後開設了十五間分店,產品行銷海外。日本侵華期間,梁老先生因年事漸高,遮廠業務也一分為三。廣州眾分店於1949年後陸續合併。第三代傳人梁春發英國留學回港後兼營祖業,在1986年開業百年之際,宣布結束港島區業務。在報章刊登結業消息的三天期間,店內庫存的手工洋傘被市民搶購一空,相信就是港人對老店的一份深厚感情。
現時梁蘇記只剩下全港唯一一間、位於西九龍中心的門市。原在上海街公園的分店是舊址,因興建港鐵被迫結業,而新蒲崗店就因工廠北移而結業。1994年,第五房的第四代傳人梁孟誠曾赴英國任傘具學徒,學成歸來後在深水埗區重整旗鼓,在八十年代接手經營青山道老店,及後遷到西九龍中心。他致力改良梁蘇記的造傘技術和設計,又實行訂造服務,以吸納較年輕的顧客。梁蘇記雨傘的特別,在於購買時可自由選配鋼骨、傘布用料等功能。

‧秉承祖訓與時並進‧
在開業之初,梁老先生於店內掛着兩個鏡匾,一面寫有 「如不合意,原銀奉還」,另一面則寫有 「永久包修保用」,贏得了坊眾的信任。當時雨傘都有非常巨型和重的特點,目的就是要耐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起飛,市民生活漸富裕,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殷切,造遮修傘行業曾有蓬勃發展。可是,八十年代工業起飛,卻因生產工具進步致價格下降,加上售賣點漸轉為百貨公司,老店舖經營得愈益困難。

梁蘇記的出品,與國術牽上關係。1991年上映的香港電影《黃飛鴻》中,李連杰使用梁蘇記傘遮作武打兵器,令俗稱「黃飛鴻遮」傘身堅固的形象更深入民心。甄子丹在拍攝2015年香港電影《葉問3》時,也用上相同款式,亦令年輕一代一睹傘身風采。
現代社會,用機械製的日本雨傘大量進口,而且售格廉宜,人手造的雨傘自然難與之競爭。歷經百年的梁蘇記,仍堅持人手製造、鋼骨設計、永久保用的祖訓。

‧一把傘一份情與港人風雨同路‧
從前,為求雨傘較耐用,不時修補,造傘的物料會用最好的。時至今天,一季可能已換上數款雨具,快乾而輕巧的物料最為流行。時移世易,梁蘇記的雨傘由最初的長身直遮,演變出縮骨遮、三縮遮,較細巧的六縮遮,連遮骨也分鋼架或碳纖架,可見社會潮流一直在變。梁蘇記遮廠的故事,也啟發了香港資深劇作家杜國威編寫一齣滿載溫情的舞台劇《人間有情》,敘述了遮廠歷代人的堅毅不屈精神,正正代表每位迎難而上的香港人,還有我們獨有的 「人情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