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逢國 觀塘舊街坊

提起馬逢國,很多人都知道他是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但鮮有人知道,原來馬逢國小時候曾經在觀塘住過,是名副其實的觀塘舊街坊。

「我們是最早一批入住觀塘廉租屋的居民,當時我四歲,最記得屋企門口隔一條馬路已經是海。」 馬逢國日前接受《龍週》專訪時說。

最早一批入住廉租屋家庭

馬逢國成長於上世紀50、60年代,來自一個當時典型的香港家庭。父親在外刻苦工作,母親在家照顧孩子。在六兄弟姊妹中,馬逢國排行第四,除了兩位姐姐外,他和其餘三位兄弟的名字均寄託了父親的價值觀。 「我們四人是『逢』字輩,名字分別是強、國、安、邦。」馬逢國娓娓道出他名字的由來。

馬逢國形容,父親少說話,多做事,兼且 「從來唔教仔」,讓子女自由發展。雖然如此,在潛移默化下,他從父親身上學到做事積極進取等美德。

「他為了養活一家八口,經常開夜班,希望賺取更好收入。」馬逢國表示,父親是技工出身,但憑個人努力成為航空電子工程師, 「他在這方面對我影響很大。」

066QC003_▲▼馬逢國興趣廣泛,喜歡參與各項體育運動066QC006_

日睡6小時撐一天

求學時期,馬逢國積極參與學生運動。尤其當時正值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香港學運盛行,大專界興起 「放眼世界,認識祖國,關心社會,爭取權益」的熱潮,為他後來踏上從政之路作了重要鋪墊。

在香港理工學院(理工大學前身)修畢土木工程後,馬逢國因緣際會下加入了電影界從事宣傳工作,後來更因為這個行業而成為立法會議員。

馬逢國在立法會代表四個不同界別,經常出席各類活動,除了欣賞藝術演出,亦參加過渡海泳和馬拉松等。愛看電影的他,難免少了時間去戲院看戲,唯有看DVD,但他坦言電腦和手機無法跟大銀幕相比。

馬逢國強調,電影是很難沒落的行業,不容易被取代, 「你和很多人一起觀賞和接收信息,彼此產生共鳴。」他說,電影院的環境讓人很集中,不受外界騷擾,可以靜心欣賞。

面對議會工作忙碌,馬逢國慶幸自己每天睡6小時便有足夠精神支持一整天。 「我很幸運,睡眠質量很好,可能這與我性格較少憂慮有關。」他笑言,失眠對他來說十分陌生。

066QC005_
▲馬逢國是立法會足球隊成員

睹觀塘變遷 支持填海

「現在整條觀塘地鐵沿線都是填海填出來的。」馬逢國身為觀塘舊街坊,發現現時的觀塘與上世紀50年代末有天壤之別。而提起填海,原本跟記者輕鬆話當年的馬逢國,語氣也頓時變得嚴肅,更搬出數據表達他對填海的看法,「現在香港有一半以上,甚至七成人口都住在填海區。」

他認為,填海是發展過程必需的,不應該反對,但他也堅決支持保護維港,因為這是香港的重要標誌。

先齊家 後治國

馬逢國對家庭愛護有加,2004年他本來有意在九龍東參加立法會直選,但為了專心照顧患病的太太而放棄參選。馬逢國回想起這件往事時淡淡地說: 「照顧家庭責無旁貸,尤其當時我的兩個孩子還小,任何一個負責任的丈夫都會這樣做。」他強調,古語有云: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先處理好家庭,才能專心做別的事情。

如今馬逢國的子女已長大成人。馬逢國也跟父親一樣,放手讓兒女自由發展興趣。他不要求孩子成績很標青,但一定要做個守法、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經常叫他們要 『血債血償』,因為他們的媽媽以前患病時要經常輸血,所以我會鼓勵他們定期捐血,回饋社會。」

066QC007_.jpg
▲馬逢國對家庭愛護有加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