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爭議 九龍歷史告訴你真相

特首林鄭月娥在10月10日公布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備受外界關注,多個反對團體質疑填海造地將產生眾多問題。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香港由於山多平地少,可供發展的土地不多,自開埠以來就多次進行填海工程。截至2013年,本港從填海工程獲得的土地面積達到逾67平方公里,佔全港土地總面積約7%,容納了27%的香港人口及70%的商業活動。

創觀塘繁華奇蹟

以九龍東為例,舊時的觀塘區範圍包括牛頭角、茶果嶺、茜草灣、鯉魚門及油塘灣。早在1860年代,該區主要出產花崗石,居民差不多都是打石工人。到了上世紀50年代,這些地區仍是荒山連綿,沿岸是荒蕪的海灣。

新中國成立後,一些資本家撤離大陸,南下在香港設廠。港英政府於是在1954年發展觀塘成為衛星城市,展開當時最大規模的填海工程,以提供工業用地。填海地段包括駿業街、鴻圖道、敬業街、觀塘道之間,並於1957年完成。

觀塘區新填海得來的土地其後陸續出售作工業用地,而觀塘北面山坡所夷平的土地則用作興建徙置區及住宅。 1967年,觀塘填海工程延續伸展到海濱道,常怡道之間。工業區的北面則發展為住宅區,興建了牛頭角邨、藍田邨、秀茂坪邨等公屋。

經過數十年發展,觀塘區發展迅速,已由昔日的落後村落升格為繁華的地區。而蜆殼的油庫位置目前已變成了麗港城,藍田的大型屋苑也把茜草灣一處的舊石礦遺跡遮蔽,茶果嶺更成為了東區海底隧道口。

174QC004_
▲1962年,觀塘及牛頭角南部填海工程大致竣工,鴻圖道以南開始有工廠落成。

西九龍成為最有活力地區之一

九龍西方面,其海岸線在多年的填海過程中也是不斷改變。比方說,目前旺角彌敦道以西多處都是填海得來的土地。上海街就是原來的岸邊海岸線。渡船街顧名思義,也曾有渡船碼頭在,後來在填海後才變成了內陸道路。

又如深水埗區,政府在1912年以前並未熱衷發展該區,但之後決定大規模填海,範圍由桂林街伸展至東京街,夷平了在現今海壇街附近的西角山。1919年,政府再由東京街填海延伸至長沙灣到荔枝角,歷時10年完成。

至於近年九龍西最為人熟悉的填海工程,則是 「西九龍填海計劃」。該填海工程在1993至1998年期間進行,將九龍半島的面積擴展了三分之一,並將海岸線向海港伸展,延展最多的部份更達一公里闊,最終在油麻地至荔枝角之間的海港填了近40公頃土地。

目前,西九龍填海工程基本上已經完成,填海區上面除了興建九龍站和廣深港高鐵香港總站,部分土地亦用作興建房屋之用,如富榮花園、富昌邨、海麗邨和維港灣等。政府亦正在填海區最南地方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西九龍區已成為香港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174QC006_
▲西九龍填海區上的新土地,近年已陸續發展。

帶來龐大就業機會

近年港人環保意識提高,對填海持有不少負面看法。但從九龍的發展歷史來看,香港很多繁華的地區其實都是依靠填海而取得土地,當中有不少重要建築物或者地標都座落在填海區上。由此可見,填海工程對香港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深遠及正面的影響。

事實上,填海工程也為香港帶來了龐大的就業機會。不論是填海造地,還是在填海地上興建建築物,都需要大量勞動人口,這些就業機會亦養活了不少市民。

研究機構:長遠回報必超過投入

外界對「明日大嶼」計劃的另一個質疑,是計劃將耗盡香港的財政儲備。不過,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葉文祺接受《龍週》專訪時認為,大面積填海雖然需要動用較多的財政儲備,但社會不應該將其簡單地視為一項開支,而應視為規劃長遠的投資,相信計劃未來帶給香港的回報會超過投入。

葉文祺指出,香港目前存在土地供應不足的問題,導致市民居住的房屋供應不足,工商業發展亦缺乏必需的土地。出現這樣的困境,主要的原因是過去20年來政府未有開拓足夠的土地,現在政府提出 「明日大嶼」計劃,選擇在大嶼山東面的中部水域填海1700公頃,實際上是在追落後,是最有效解決香港目前所面對的土地供應不足,以及市民住房困難問題的辦法。

「明日大嶼」計劃需時10多年時間,是否遠水不能救近火?葉文祺認為,要解決住房緊張和土地供應不足問題,需要短、中、長期的措施,這次施政報告中除了填海計劃,也有提出其他短中期措施,與「明日大嶼」計劃相輔相承。

174QC003_
▲團結香港基金早前公布的研究顯示,土地房屋供應短缺令港人生活質素每況愈下,建議大規模填海造地。右為葉文祺。

可解決新界西交通需求

對於社會上擔心 「明日大嶼」計劃可能需要動用較多的財政儲備,葉文祺指出,這個計劃並不是今日提出,明日就要一次過拿出全部資金投入,而是要用十多年的時間,逐步落實發展,每年所需投入的資金並不太多。以現時政府每年的財政狀況來看,政府有足夠能力可以負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為香港創造更多的土地資源,開創更好的營商環境,未來將成為一筆資產,為香港帶來更多的回報。

他說: 「簡單地說,僅填海所得的土地,哪怕只有三成用於拍賣,都足以收回投入的成本,更不用說這些土地未來創造出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葉文祺指出,「明日大嶼計劃規劃了連接屯門或新界西的公路和鐵路交通,以及連接港島東和市區的公路和鐵路交通工程,亦值得支持, 「因為現時新界西連接市區的公路和鐵路交通均已飽和,新的規劃不但可以完善人工島的交通需求,亦可解決新界西地區的交通需求。」

至於工程的質量和環境問題,葉文祺認為,香港對工程的環評要求嚴謹,有足夠的法律條文保障工程對環境的保護,相信工程界能夠滿足人工島的安全和環保方面的要求。他建議政府改善招標,加強對工程的監察機制,以確保「明日大嶼」計劃能符合市民的期望。

公屋聯會調查:近八成人撐填海

對於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填海,市民有何看法呢?公屋聯會早前提出10個選項向公屋及居屋居民進行諮詢,結果顯示以填海的支持度最高。

公屋聯會於6月展開諮詢,分別於房委會及房協轄下共32條公屋及居屋屋苑,並於網上進行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共3302份。調查結果顯示,公屋聯會提出的 10 項土地供應選項中,整體以填海的支持度最高,有78.4%。受訪者的年齡層越高,越傾向支持填海。其次為公私營合作發展農地及增加地積比率,分別有74.1%及74%支持度。

公屋聯會表示,支持林鄭推出 「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建造1700公頃的人工島。不過,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剛結束為期五個月的公眾諮詢,並會於年底提交詳細報告,聯會建議政府先考慮報告內容後才作出增加土地供應的建議。

174QC005_

leaflet_c1-1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將興建1700公頃的人工島,提供最多40萬個住屋單位。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