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大仙下邨及新蒲崗服務的鍾博文,看上去是一位溫文的鄰家大男孩,但不說不知,原來他自2011年就開始跟隨前立法會議員陳婉嫻在地區工作,至今已有8年時間。
鍾博文出身工會家庭,自小已經認識人稱 「嫻姐」的陳婉嫻。2011年,嫻姐復出參加區議會選舉,找一些年輕人幫忙,鍾博文於是跟着嫻姐學習,從地區工作到立法會的議員助理,再回到社區工作。多年的地區服務經歷,令鍾博文與黃大仙區的居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現時已是獨當一面的熟手社區工作者。

從事地區工作8年
流經黃大仙下邨的啟德河,以前是一條污水渠,現在已變成水清岸綠、景色優美的地區風景線,成為區內街坊喜愛的休閒區。長期關注啟德河的鍾博文對此特別有感觸。他憶述,啟德河以前稱為啟德明渠,1970年代新界新市鎮發展起來後,明渠主要排放大埔及沙田污水處理廠的污水,加上非法排放的污水,又鄰近新蒲崗的工廠區,水質很差,臭氣沖天,還要面對渠道淤塞的問題,每逢大雨會出現水浸。
上述問題引起了工聯會的關注。鍾博文就是跟着嫻姐爭取建設啟德河水綠文化的地區成員之一,對這項社區內的環境改善工程傾注了許多心血。他說:「政府提出治理啟德明渠,初期當區居民是一面倒地支持在明渠上封頂,遮蔽污水和臭味。後來嫻姐帶領一班地區人士與專家合作,做了認真的研究,認為污水可以治理變清,啟德明渠也可以建成類似韓國首爾清溪川的清澈河流,吸引魚、鳥棲息,建成社區內的親水文化地帶。」
但工聯會當初的倡議在地區面對不少質疑。 「最初居民多數支持封蓋住明渠頂,亦擔心工程拖延太久會影響生活環境,我們在社區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推出綠色環保的方案,也包括在社區進行宣傳和教育工作,擺街站宣講,又到學校講座。經過大量的社區宣傳和教育,最終支持我們的街坊居民由少數變成了多數。」鍾博文說。
時至今日,啟德明渠經過整治,河水變清,岸變綠,景色變得優美,現時河裏已沒有異味,有魚類生存,亦吸引來一批鷺鳥棲息。鍾博文開心地說:「啟德河形成了自己的生態系統,具有調節社區氣溫的功能和作用,啟德河畔種上花草樹木,形成水綠文化帶,更可以在社區推動親水文化的生活環境。」

共建、共享社區
在鍾博文看來,啟德河的改建,正是一個社區共構、共建和共享的過程。社區的構成者是人,因應大家的需要,一起探索社區需要什麼,最終由社區居民共享建設的成果。他說: 「啟德河讓社區居民增加了歸屬感。」
啟德河改造成功後,鍾博文及其他的社區工作者還組織啟德河的導賞活動,將啟德河甚至是黃大仙區、九龍城寨的歷史展示給市民,推動社區的文化旅遊建設。

盼政府滅鼠患
黃大仙下邨除了公屋住戶,也住着 「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居民,屋邨管理較一般公屋複雜。鍾博文指出,黃大仙區去年11月曾出現老鼠傳人的戊型肝炎個案,街坊皆擔心屋邨內的鼠患問題,希望政府加強滅鼠工作,讓大家住得安心。
鍾博文說: 「區內的老鼠數量近兩年增加了很多,尤其近街市的地方更為嚴重,食環署應該處理好街道清潔,房署也可以採取一些相應的措施,如更新捕鼠器,購入新型的清潔工具,加強屋邨的衛生管理等。」對於由私人法團管理的屋苑,鍾博文則希望當局協助他們加強管理,提高環境衛生,消滅鼠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