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的武術世界

中華武術在香港的扎根

晚清時期中國面對內憂外患,有識之士提倡尚武精神,振興中華民族。武術名家霍元甲成立晚清時期中國面對內憂外患,有識之士提倡尚武精神,振興中華民族。武術名家霍元甲成立混亂,移居香港的武術名家不勝枚舉。如黃飛鴻的兩個徒弟凌雲楷與林世榮,因在內地與人結怨而逃到香港。凌氏在九龍橫頭磡一帶授武;林氏則於1920年代來港,受聘於肉商工會教授武術。南北武術亦開始匯集香港,珠江三角洲的武術如洪拳、蔡李佛、詠春;北方的武術如北少林地螳八卦門、大聖劈掛門、七星螳螂、各式太極等流派亦大約於此時傳入香港。

二戰後在九龍的發展

戰後大量新移民湧入香港,九龍地區龍蛇混雜,治安不佳,警察力量有限,民眾為免遭到他人欺凌,紛紛學習搏擊自衛之術傍身。戰後不少內地武林高手流落九龍,因當時人浮於事,不易覓得較有體面工作,他們又多缺乏其他謀生技能,便索性在九龍開班授徒,造成戰後九龍地區武館林立的一個特殊年代。1954年武術大師吳公儀與陳克夫為籌款賑濟石硤尾火災的災民,在澳門的擂台公開比武,最後不分高下,這場比武被香港媒體廣泛宣揚,掀起武俠熱潮,也吸引了更多人習武。香港浸會大學的麥勁生教授指出:由於香港人口稠密,一般武館大都設於天台。

1960年代至1970年代是香港武館的全盛時期,全港教授中國武術的武館達418間,習武人數達12,000人。因徒弟一般白天上班,不少師父兼任跌打醫師幫補生計。此外,出獅與花炮也是武館收入的重要來源。

147QC003_
▲天台武館練武

葉問與詠春

在九龍的武術世界中,當以「一代宗師」葉問最負盛名。葉問本為廣東佛山的世家子弟,早年曾在香港的聖士提反書院念書,先後跟隨梁贊弟子陳華順及梁贊次子梁碧學詠春拳。

1949年後流寓香江,於九龍設館授徒將詠春發揚光大。葉問於1966倡議其弟子組成詠春聯誼會(後改稱詠春體育會),得到鄧生探長、同僚彭錦發及藍賢發的經濟支持,1968年向香港警務處註冊成立社團,為最早註冊的國術團體。葉問一生桃李滿門,最著名的門人當推弟 子李小龍與徒孫梁挺。1955年李小龍16歲時,到油麻地利達街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其後他融合各家武學所長與實踐,自創 「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為有法」為理念的 「截拳道」。梁挺畢業於香港浸會書院(今浸會大學),13歲時師從葉問弟子梁相學習詠春拳法,後獲葉問親自指導。自1980年代起,梁挺在60多個國家授徒,又創立了國際詠春總會。梁挺拳術館現有4千餘分館,後輩逾百萬人,單計香港的門生逾10萬人。

147QC001_
▲葉問與李小龍合照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