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良局何壽南小學 綠色校園融合社區

陽光灑落在藍灰色的戶外籃球場。走在開揚的校園走廊,吹來陣陣涼爽的秋風,透過明亮的玻璃窗看去,學子們正專心聽課,耳邊傳來朗朗讀書聲;一轉角,如茵草地就在眼前,小小的麻雀結伴高飛……

你以為如此優美寫意是在外國大學的風景嗎?不!《龍週》記者這次來到的是坐落於啟德新社區,2016年才正式啟用的保良局何壽南小學。

校舍設計匠心獨運
跟着甘艷梅校長參觀校園,記者不由訝異九龍區竟然有這麼一所設計獨到的小學。有別一般傳統學校的建築,低層、開揚、環保可說是何壽南小學最大的建築特色,樓高只有四層,外牆採用清水混凝土,沒有添加太多裝飾及髹漆,保留了原始的味道;大量運用木材、金屬、玻璃窗等物料,設計上講究通透感,達到通風及自然採光之效;外牆的攀藤植物、走道旁的樟樹、天台悉心栽種的風雨蘭,最驚喜是圖書館外竟有一片綠油油的草地。

148QC010_

148QC009_
▲校園內綠化帶極多,讓學生可以接觸大自然

學校利用長廊、庭院連接各主建築物,將不同的功能空間連結起來,沿着樓梯層層遞進,穿梭其中,視覺上又一目了然,不知不覺拉近了師生、課室與戶外空間的距離。

甘校長也大為讚賞設計師的匠心獨運, 「當初設計師期望學校可以拉近人與人、人與社區的距離,鼓勵學生探索,所以學校圍牆不高,可以看到街景,這是我們與社區的融合;綠化元素極多,學生可以接觸、探索大自然,這樣的校園才有趣!」

148QC005_

148QC003_
▲學校善用不同空間,擺放學生作品及提升閱讀興趣

重德育 盼學生學會愛

優美的校園環境固然加分,但如何令學生愛學習、愛生命才是甘校長最重視的。

甘校長投身教育界多年,有其一套教育使命和願景,訪問期間她不時提到期盼小朋友能夠成為Smart kid。

別誤會, 「Smart」不是要每個小朋友都聰明絕頂。甘校長解釋,所謂 「SMART」,分別代指五種品格特質:剛強及自信、適度溫和、活潑自主、尊重及負責、發揮才能。她說,綜合這五方面,「我們盼望小朋友不單只求取學業成績,更要學會尊重、珍惜生命的價值,謙虛中道,學會愛。這份愛是推己及人的,不單愛自己、家人,還要愛社會、國家甚至地球。」

因此,學校一直積極舉辦各類服務社區的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貧富宴、對時事寫心意卡回應。當中,甘校長最難忘的是每年4月舉辦的校園音樂會。音樂會年年有不同主題,今年是和社區的長者中心合作,邀請長者與學生合奏中西樂,一方面推動跨世代克服代溝,凝聚共融,另一方面又可以發掘到學生的音樂才能,成果頗豐。

148QC006_
▲甘校長重視德育教學,並認為小朋友的情緒、時間管理也相當重要

創校47年歷經搬遷

何壽南小學早於1971年創校,前身為保良局總理聯誼會第四小學。學校多年來幾歷搬遷,原校址位於慈雲山,1994年受舊區重建影響本有拆卸之虞,幸得家長、校方等多方面努力,遷址新蒲崗,才能繼續興學育才。至千禧年代,甘校長得悉政府計劃發展新社區,憧憬社區新潛質之餘,亦期望優化校園設備,遂鼓起勇氣申請新校。

甘校長形容,整個申請及遷校過程是 「由零開始」,只得一個月的申請期,由不懂撰寫申請書到學習填寫能符合要求的文件;不斷與全體老師討論、分析利弊;爭取老師、家長等支持;成功申請後又遇工程延誤。新校比原定時間遲了三年才於2016年正式啟用。

何壽南小學新校舍美輪美奐的背後,蘊含着學校悠久的歷史及教學者的堅持之心。

148QC002_
▲學校設計簡約質樸,開揚通透,令校舍和社區更加融合,籃球場設於一樓,減少學生困在課室的沉悶感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