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醫師,不少朋友經常會拿一些藥方來,詢問:這藥方是用來醫什麼病的?我的病情是怎樣?這醫師開的藥方對不對?像這類問題,其實都是很難回答的,單憑處方,難以反推當初的診斷是什麼。
比如一個人患感冒了,一般人可能會想,那就開感冒藥治療吧;可是實際情況卻不一定,有時候病人身體太虛弱,就算感冒了也要先補氣血。像這樣一個人,如果你拿着他的處方,看到的只是補益的藥,那就未必知道他本身的病是感冒了。
這就是說,透過藥方的反推,我們只能知道這個治療過程的一部分,而未必知道全部。這就是中醫診治過程中,所謂 「先後緩急」的問題,由於中醫強調看 「人」、病中之人,中醫不只是治病,而是看到整個人五臟六腑,人的身體相當複雜,可是面對複雜的問題,治療未必是 「大包圍」一次解決所有問題,高明的醫師往往是看清楚病情的輕重緩急,選擇分開先後的順序治療。
從診斷到治療,這個過程是層層遞進,逐步縮小的,雖然病情可以很複雜,但治療可以很集中。單憑分析處方這個最後的部分,往往不能反推究竟這個病人患的是什麼病,也難以判斷所開出的處方是否正確。因此,如果沒有經過診斷,實在不適宜找到一個藥方,就隨便自己嘗試呢。
李宇銘:中醫學博士、中醫師,中醫經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