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斯、長於斯。紅磡是九龍城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委員馬志恆熱愛又熟悉的地方,當年他進入NGO為青年服務,由此涉足社區工作,之後越「陷」越深。地區事務千頭萬緒,馬志恆更是習慣「想多一步,行多一步」,即使累透,也有難以言述的滿足感。
馬志恆在接受《龍週》專訪時說,初衷很重要,決定了一個人將如何踐行他的目標。他投身社區服務的初衷很簡單:「就是希望我自己的社區更好。」
由青年工作到社區服務
其實,馬志恆大學所學的專業,是與社會工作毫不相干的IT。他生於教會家庭,順理成章為紅磡路德會真道堂青年中心服務,開設IT課程,協助青少年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僱主配對等。這是他後來邁入社區服務的第一個轉折點。
第二個轉折點很快到來。大約在2014年,早前曾多次赴內地交流、收穫頗豐的馬志恆,得到前往國家行政學院學習的機會。儘管課程不長,卻讓馬志恆了解到基礎的政治理念、公共政策及管理框架,為他返港後進入紅磡分區委員會奠下基礎。
自2016年起,馬志恆在紅磡分區委員會內跟著前輩學習處理地區事務,努力為街坊服務。2022年他卸任後,又轉入九龍城區撲滅罪行委員會,「我習慣邊工作邊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每一次身份轉變,都被馬志恆視作學習的機會,例如在滅罪委員會內,他了解到香港罪案結構、警方的工作難點,從而能夠在防止騙案數字上升等方面,更好地協助警方進行宣傳。

留意社區小問題 防患於未然
「我出入社區的時候,會留意到很多細節。」馬志恆以紅磡海旁一個荒廢的巴士站為例,這塊地多年未被政府納入規劃,逐漸變為街坊活動的公共空間。
部份人在那邊玩滑板、踩單車、打籃球,但四周並無安裝任何安全設施或警示牌,這讓馬志恆覺得很不安心,「市民並不是不知道危險,但一旦出事,人們會說政府沒有做好防範,從政府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風險因素。」於是他多次要求政府設警示牌,提醒來往市民注意安全。
又例如,在位於黃埔的108商場內有一間物流公司,專為菲傭提供打包寄送衣物回家鄉的服務。大量包裹堆滿外面的行人道,「這就導致路過的街坊要行出馬路,很危險。」馬志恆知道,僅依靠食環署巡邏驅趕,治標不治本,於是他成立事務小組跟老闆進行協商,最終對方同意至少讓出半條路給行人通過,從而避免了相關的交通風險。
除此之外,馬志恆亦關注大大小小的社區問題,包括交通接駁、鼠患嚴重等,很多在旁人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在馬志恆看來,為社區服務的宗旨就是用同理心去洞察、解決問題,「再細微的事,也要有人去做。」

清華進修獲啟發冀推動電子政務
2022年,馬志恆報讀清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MPA-EMBA雙碩士學位項目,課程內容涵蓋公共管理課程和工商管理課程,同時兼顧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發展戰略與規劃等知識。他希望通過進修不斷裝備自己,以迎接未來挑戰。
事實上,馬志恆在閱讀公共管理政策的過程受到不少啟發。他認為香港也應提升政策透明度和能見度,「讓市民能夠看到不同機構所做的事情和努力。」他建議未來可推動電子政務,不僅可減少政府重複性工作,方便市民,同樣也可順暢地將資訊傳遞給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