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美術館 呈現中華文化新元素

一新美術館藏身於觀塘海傍的一幢商業大廈內,這裡正在舉辦兩場展覽,分別是「林伊琦悅色」和「黃美莉喜色」,兩位都是本港藝術家,前者擅油畫及水粉畫,後者則專攻陶瓷。在一新美術館創辦人、孫少文基金會主席孫燕華眼中,這便是呈現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多元的最好例子,也是這家全港首間非牟利美術館始終肩負的使命:讓傳統文化煥然一新。

非牟利美術館

「一」這個數字,在中國文化中既是最小,也是最大,代表一切、所有的意思。孫燕華對《龍週》記者這樣解讀美術館的意思,「我們就是希望藉此體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多樣化、獨特性,給觀眾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也讓他們對中華文化有新的體驗和理解。」

這樣的拓寬認識,最直觀體現在展覽中。比如藝術家林伊琦的油畫作品,這一繪畫藝術源於西方,但於中國藝術家的經年摸索裡,早已融入東方味道和中國情懷,甚至不少中國畫家以油畫作品著稱,有一套新的表達方式;又比如,陶瓷作為一個傳統的中國文化藝術,藝術家黃美莉則以當代視角和手法加以演繹。

「這就是我們最想做的一類展覽,又有傳統元素,又有傳承創新在裡面。」孫燕華說,香港作為東西文化薈萃之地,這種文化交融的特質亦透過本地藝術家作品呈現出來,一新美術館正是希望將這種獨特性呈現出來。

▲孫燕華

競爭下找到自己的路

一新美術館於2015年成立。過去八年間,在政府推行的文化政策,以及推動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努力下,孫燕華感覺到香港的文化藝術生態正在迅速改變。

美術館的困難,也從最初的觀眾不認識、不了解,轉而變為在大型博物館夾擊、文化活動增多的競爭下如何生存下來。「畢竟現在每個禮拜都有很多大型國際展覽、文化藝術活動,我們在地理位置上沒有優勢,要做到吸引觀眾特意來觀塘一個商業大廈裡面看展覽是一個難處。」孫燕華認為,還是要找到自己的路。

這條路便是去挖掘一些往日較為低調、新生代或較少被觀眾所留意到的本地藝術家,策劃一些所謂小眾的展覽,給予這些在本地文化藝術發展過程裡的滄海遺珠,呈現各自視野裡的傳統文化的機會。

「我們一路以來,都有一個使命就是想讓別人知道,香港也有人、有機構願意投入資源,放這麼多心血去營運一間民間博物館,去推動完全非牟利的藝術事業。」孫燕華透露,博物館成立至今策劃了超過50場展覽,迄今有超過5萬人次前來參觀。「雖然這個數字跟大型博物館美術館無法比較,但我們一直有很穩定的支持者,也開設超過100個文化講座,每次都有逾百人參與。」

現時舉辦的展覽「林伊琦悅色」和「黃美莉喜色」展期於8月25日至10月7日期間舉行。孫燕華表示,一新美術館會繼續與不同團體合作,展出香港各界別人士的藝術創作,未來計劃包括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行「嶺海風韻」畫展,展出饒宗頤與趙少昂等嶺南名家的水墨作品,包括多幅合作畫、與「殘疾人士藝術發展基金」合作,介紹香港展能藝術家的創作,以及再次與慈善機構樹賢基金合作,推出以環保教育為主題的展覽。

▲展覽「黃美莉喜色」的作品
▲展覽「林伊琦悅色」的作品《港島晨光》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