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社會貧富懸殊嚴重,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長者醫療券「加碼」,即長者花費1,000 元預防疾病,可獲額外 500 元,並且夫妻可共用醫療券。較多基層家庭的九龍東,有地區人士在今年施政報告諮詢期間建議政府進一步拓展醫療券到兒童,減輕基層家庭醫療負擔。
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市民支持
李家超將於10月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九龍社團聯會、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及新界社團聯會三大基層社團代表早前與李家超會面時,就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民生意見。其中,九龍社團聯會副理事長何漢文建議增設兒童醫療券,以多種措施鼓勵市民生育。
何漢文另一個身份是東九龍居民委員會會長,該會在幾年前已開始向政府爭取設立兒童醫療券。值得一提的是,該會於2021年9月擺設超過40個街站,收集到逾2000份市民意見。結果顯示,超過九成七的受訪市民認為政府應該立即或考慮設立兒童醫療券,舒緩家庭在子女醫療開支上的經濟壓力。
去年八月,民建聯也做了一項關於「了解本港兒童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及意見」的電話隨機抽樣調查。在受訪的700多人中,兩成受訪者花費在孩子身上的醫療開支達3000元以上,其中超過三成表示為家庭帶來沉重財政壓力。民建聯認為情況不容忽視,倡議增設家庭及兒童醫療券,加強公私營醫療協作,以減輕家庭的醫療開支負擔。

基層家庭兒童醫療壓力大
何漢文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表示,九龍東基層市民多,以黃大仙區為例,超過八成人都住在公屋或居屋,是低收入一群,對兒童醫療感到壓力,有較大的迫切需要。「低收入家庭的小朋友,去看一次私家醫生動輒花費三、四百元,若遇上流感高峰期,不是看一次就好,是一個很大的額外負擔。」
另一方面,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加劇,生育率也持續下降。根據統計處發表《2022年按區議會分區劃分的人口及住戶統計數字》報告,黃大仙區年齡中位數達50歲,冠絕全港。
何漢文指出,生育率下降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壓力,所以兒童醫療券亦有助鼓勵市民生育,對解決人口老化問題有一定幫助。
身兼民建聯家庭事務委員會主席,九龍東立法會議員顏汶羽亦非常關注兒童醫療券,並曾在立法會會議上追問政府官員有否考慮增設兒童醫療券計劃。他表示,不少基層家庭的經濟狀況相當困難,而兒童的醫療開支更為他們帶來很大壓力,甚至令不少基層家庭不去看醫生或只到急症室求診,迫爆公營醫療系統,情況極不理想,建議政府設立兒童醫療券,為每名兒童每年發放不少於2000元醫療券。

長者醫療券推出至今逾156萬人用過
政府自2009年起推出長者醫療券,鼓勵長者轉用私營醫療服務,至今逾156萬名長者使用過。
醫療券計劃目的是為長者提供財政誘因,讓他們選擇最切合自己健康需要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為長者在現行的公營醫療服務以外提供額外醫療選擇。計劃不設入息或資產審查,現時計劃每年向65歲或以上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提供2,000元,用以支付參與醫療券計劃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服務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