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戶土瓜灣的十一神獸

自從屯馬線通車,大家都在搜尋九龍城、土瓜灣一帶的打卡位,說要留住歷史的印記,要拍下這個老區的特色,一下子,土瓜灣都熱鬧起來!

前陣子經過牛棚,在對面馬路走,發現一排彩色舊樓仍然屹立,很多小店仍在經營。早上,舊式麵包小店傳出陣陣香味,街坊與老闆娘打個招呼,買走一個兩個。街上很多招牌寫著茶餐廳的小店,其實只是茶檔。午飯時間,熟客們早就坐滿位子,坐在店外沒冷氣都不打緊,食物味道未必非常出色,就是簡簡單單的一餐就讓人滿足。還有些小店是賣雜貨的,門外的飲品架上放著手寫的價錢牌,支裝飲品比便利店還便宜呢!

不駕駛的人未必到過這一帶,這種小區風情現能保存至今可能是因為這幾條街車房林立,想維修車子的人都會跨區來到這裡。維修需時,就在附近醫肚子等一等,造就這個街頭風景。車房街可不是一條街有幾間車房那麼簡單,而是一個區,十三條街都經營汽車維修。看看街名,當中十一條小街的街名也和動物有關,龍圖、鳳儀、鹿鳴、麟祥、鷹揚、鵬程、鴻運、蟬聯、燕安、駿發及鶴齡,第一個字全都是神獸或好意頭的動物,而第二個字都是表達吉祥的意思。

▲這區的十一條橫街都以神獸命名

俗稱「土瓜灣十三街」的每個街名都這麼有趣是誰改的?原來這些街都是私家街,街名當然就由地產發展商賦。包圍著十一條小街的兩條大街是木廠街和馬頭角道,不是私家街,所以名字是由政府改的。政府管不了私家街,所以橫街裡車房愈開愈多,違例泊車嚴重、路況又差,幸得居民自發成立「十三街關注組」令情況逐步改善。

據說,以前這裡的街坊街里,就像七十二家房客,互相照應、守望相助。樓下的店舖如理髮店、電器舖、米舖等都會算相熟街坊便宜一點,特別是長者。故事應由二十年代開始說起,當時政府將土瓜灣發展成工廠區,至六十年代,由於人口激增,四周又建了很多唐樓,一般都是樓下是商店,樓上是住宅。不過,時代不同了,很多舊街坊都百年歸老或是搬走了,業主都不同了,街上的老店也漸少。

最近,這十三條街的唐樓變成其中一個熱門打卡勝地,由於彩色的外牆很是吸引。其實,唐樓群已有約七十年歷史,但在2010年開始翻新,陸續添加鮮艷的外衣,讓大家更留意到它們的存在。繽紛的唐樓內,其實包含著很多香港家庭的故事。筆者忽發奇想,如果有土瓜灣區故事徵集活動,土瓜灣十三街必然佔有一定的份量。

▲街邊茶檔你會幫襯嗎?

作者簡介:陳美思,現職宣傳推廣工作,也是資深電台工作者,擅長主理資訊及文化節目,熱愛寫作和閱讀。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