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談到,文明的存續,有賴人類活動延續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通過了解有形之遺物、遺址與遺跡,強化自身對於族群與國家的身份認同,不過此類遺產只能供後生追憶聯想,而另一種「非遺」:無形的文化遺產,卻隨著我們一同演化及生活至今。
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戰火破壞了不少存續文明的古物和場所,宗廟廢絕、生靈荼炭。
人們意識到需要一個保護文化及自然遺產的國際性運動。在文化遺產當中,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在二零零三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泛指被境內各社區、群體(或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要符合成為非遺,該項目必須世代相 傳,適應各社區和群體的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不斷被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所認同和得以持續,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長河中,孕育出的世界級非遺項目之量當然是世界第一。在國家層面,國家級非遺產名錄需經國務院批准,由文化和旅遊部確定並公佈。

為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範化,國務院並發佈《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制定「國家+省+市+縣」共4級保護體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關部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國務院亦先後批准分別於2006年、2008年和2011年、2014年、2021年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包括白蛇傳傳說、蘇州評彈、鬼谷子傳說等。本年度的國家級非遺,更包括珠璣巷人南遷傳說和香港的媽祖祭典(天后誕)。

簡而言之,「非遺」作為文化傳承工具,具有幾個必要條件:形式不拘、特定場所與空間、代代相傳。因為歲月沉積,能夠成為「非遺」,必會得益於其民族歷史之積澱,具體團體、族群乃至民族的靈魂,後人習之,便可深感其文化內涵,受其同化、為其感觸。
在世上部份具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更可被稱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讓子孫後代明白民俗起源,為己自豪,須由我等開始探索非遺、保護非遺、傳承非遺。這也是我輩中人必須為本地、國家、民族貢獻己力的應有之義。

簡介:
「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是東九龍民間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中心,以社企模式營運,為公眾、學校及機構提供工作坊,推行各類藝術、文化及教育活動。
主辦機構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於2010年起向政府承租原海濱學校校舍,並將之活化成為藝文平台,將海濱學校的教育功能繼續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