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歷史最悠久的慈善團體——九龍樂善堂,自2017年起以自資形式推行社會房屋計劃「樂屋」項目,竭力改善基層家庭居住狀況。新冠肺炎疫情下,樂善堂更推出首個酒店式「樂屋」,讓低收入家庭及失業青年能有一個家。
月租最貴4370元 僅為市價三分一
「香港逾20萬人住在劏房等欠佳的房屋,而九龍城區的劏房數目非常多。」樂善堂總幹事劉愛詩接受《龍週》專訪時表示,樂善堂在九龍城區「先行先試」,大力發展社會房屋計劃,為輪候公屋3年或以上的基層家庭及低收入在職青年提供過渡性社會房屋。由於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基層家庭和在職青年生計,酒店業生意亦大受打擊,在運輸及房屋局大力推動下,樂善堂最近在土瓜灣區推出首個酒店式「樂屋」。
劉愛詩介紹,酒店提供161個房間,主要為2人房,每月租金在3970至4370元不等,當中包含水電、煤氣及 Wi-Fi 費用,一推出就已收到數百份申請,反應非常熱烈。
「疫情導致經濟下行,失業率高企,我們希望通過酒店式『樂屋』的推出,讓失業青年居有定所。」劉愛詩表示,單位最快於9月1日入伙,而租金僅為市價的三分一,相信可緩解申請人士的生活壓力,特別是港鐵土瓜灣站剛剛啟用,令單位更具吸引力。本次計劃更是與酒店業共渡時艱,達至多贏局面。

與酒店業達多贏局面
回顧樂善堂2017年以自資形式推行首個「樂屋」項目以來,一直積極與政府及各地區組織探討,如何善用政府、發展商及私人閒置建築及土地,興建過渡性社會房屋。
劉愛詩表示,樂善堂至今已營運及規劃4期「樂屋」、改建樂善堂小學、宋皇臺道及土瓜灣道組合屋計劃、改建前荃灣信義學校、彩興路組合屋計劃、大埔組合屋計劃等。其中,樂善堂小學項目是全港首個改建校舍作過渡性社會房屋項目,提供51個2至5人家庭單位,合資格家庭已經入伙。
市民黃女士是一家三口的單親家庭,女兒就讀中學,僅靠兒子工作維持生計,生活捉襟見肘。他們原本居住在一個不足80呎的鐵皮屋,女兒缺乏學習空間,兒子也沒有適合的位置休息。搬進「樂屋」後,居住空間擴展至少三倍,租金壓力也減輕至少一半,「終於能夠一家三口坐在一起食一餐安樂飯。」黃女士高興地說。
「當一家幾口住在狹小的劏房單位,難免產生矛盾與隔閡,嚴重影響兒童的成長和發展。」劉愛詩表示,當他們搬進「樂屋」後,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家庭也更加和睦。此外,樂善堂還善用「社區為本」的支援網絡,在醫療、膳食、就業和家庭服務上,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協助,也為建設美好香港努力。

成立逾141年與市民攜手同行
九龍樂善堂由1880年成立至今已經141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慈善團體之一,以「救災紓困、贈醫施藥、興學育才、安老培幼」為宗旨。時至今日,樂善堂轄屬機構遍佈港九新界,致力為公眾提供醫療、教育、安老及社會福利等服務。
目前樂善堂有逾1800名員工在不同崗位為市民服務。已加入樂善堂工作逾10年的劉愛詩指出,樂善堂急市民之所急,會盡力服務社會大眾,幫助有需要的人士,與市民攜手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