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者就業 「銀杏館」門常開

本港人口持續老齡化,老年人是否需要工作?老年人是否有能力工作?這些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龍週》記者日前來到「銀杏館」油麻地分店。這是一間打破工作年齡限制的社企,希望為每一位期盼老有所為的長者,提供合適的工作環境和就業機會,讓他們善用晚年、重拾自信。

成立至今18年

作為香港首間推動長者就業的社企餐廳,銀杏館成立至今已有18年。銀杏館行政總裁麥敏媚介紹,該機機源起於慈善機構「樂天關懷行動」在黃大仙竹園邨成立社區中心,開設長者抑鬱熱線服務。

「當時很多長者退休後變得抑鬱,也面對著經濟問題、生活沉悶等情況,出現抑鬱和情緒困擾,我們很想盡綿薄之力幫助他們。」於是,社區中心撥出幾百呎的地方,讓長者試著煲涼茶、煮茶葉蛋、蒸糕點等,「當一個人有嘢做、有計傾、有交嗌,還哪有時間胡思亂想?」

這個充滿關懷的角落就是銀杏館的雛形。麥敏媚說,「銀杏館」三個字,「銀」代表銀髮一族,「杏」象徵良醫。讓長者在工作中發揮所長和人生價值,親手解開抑鬱的心結,就是「銀杏館」成立初心所在。

2006年,銀杏館正式轉型,並在中環開設首家法國餐廳。「我們選擇開餐廳是因為工種較多,可以給長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十幾年間起起落落,現時銀杏館共有六間餐廳,約150名長者在不同崗位上「發光發熱」。

「其實很多餐廳都有長者打工,但銀杏館給予長者工作的『選擇權』。」麥敏媚說,相對於給予一份工作,銀杏館更關注長者的個性與能力,從而進行工作配對,提供最適合的職位,「用能力換取薪金,長者工作得很有尊嚴,也很愉快。」

「薑越老越辣。」麥敏媚始終相信不是每一個長者都需要工作,但只要自力更生的長者希望工作,銀杏館的大門隨時向他們敞開。

▲銀杏館油麻地分店「越老」

一碗靚湯溫暖疫下人心

疫情肆虐,銀杏館遭遇經營以來最困難的時刻,生意大跌七至八成。與此同時,領取免費飯盒的人數卻在短時間內激增。「放棄很容易,但不能放棄,因為長者需要返工。」麥敏媚表示,有時要「蝕住做」,也要「捱住先」。

每天早晨,銀杏館就像一個時間戰場。記者來到油麻地分店「越老」,親眼目睹約300份免費「福飯」的製作過程,起鑊炒菜、蒸飯煮湯、分裝飯盒,長者員工和義工沒有一刻放鬆,只為疫情下失業者、露宿者、獨居長者能吃到一餐飽飯。

取名「福飯」,是希望吃到飯盒的人都能有福氣。一盒有肉有菜的「福飯」,再配上一碗靚湯,免費飯盒也足見用心。麥敏媚說,無味精靚湯是銀杏館最得意的招牌,「廚師好俾心機煲湯,希望食飯的人食到這份真誠。」

「弱勢群體需要靠『福飯』溫飽,長者靠製作『福飯』開工,這一切就像愛心循環。」麥敏媚希望來領「福飯」的人多一些,又希望來領的人少一點,「免費飯盒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更多人找到工作,跨過眼前的難關,未來的一切才會好轉。」

▲義工幫手製作「福飯」
▲義工向受助者派發「福飯」

七旬經理:在這裡找到寄託

77歲的賢叔是銀杏館的資深員工,十多年來一直負責樓面工作。兒子和媳婦都是公務員,家中還有孫輩繞膝,但是閒不住的賢叔卻堅持工作,「上班有壓力,但是有寄託,否則每天悶在家中就會生病。」

賢叔在工作中趣事多多,一位客人在就餐時就認出了他,多年前這位客人的婚禮菜單就是賢叔幫手置辦。賢叔笑著對記者說,「他見我這麼大年紀身體不錯,又能工作,都替我開心。」

▲麥敏媚(中)與銀杏館資深員工賢叔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