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主持:大角咀,又叫作大角嘴。雖位處旺角毗鄰,卻是一個容易被人遺忘的九龍老區。事實上,大角咀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海灣變成陸地的演變,當中與城市交通發展有莫大關係。
昔日的漁港
在十九世紀末,大角咀因為興建船塢和相關設施,慢慢發展成重要的工商業區。
早期的深水埗近大角咀一帶,是個大海角,是一個天然的好碼頭,水深因而適宜船隻碇泊。當時的利得街至界限街及彌敦道都是淺灘,與芒角嘴(今旺角)遙相對望,形成小海灣。附近有一條小村落福全鄉,於清朝嘉慶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年)建成。旁邊亦有洪聖廟。在十九世紀中期,福全鄉設有中國海關碼頭。英國取得南九龍後,該村落因位於中英交界,形成一個三不管地帶,地下賭檔和妓寨林立,該處的三條小街因而被稱為「三陋巷」。一九二八年政府開發土地,福全鄉被清拆,鄉內的洪聖廟被遷到新闢的街道,廟前的街道命名為福全街,以紀念福全鄉。時至今天,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就舉行洪聖誕,是每年一度的廟會。而該廟宇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福全街的西端位置是九龍殯儀館,據說有坊間謠傳此街命名是配合常用輓語「福壽全歸」之意。
▲大角咀福全街洪聖廟
移山填海
一八七一年,港府首次拍賣大角咀官地,最後由外資集團投得並建造船塢和汽油庫。
九年後,黃埔船塢收購了這區的四海船塢,聘用了當時附近的大部分居民。到了一九一二至一八年,大角咀和深水?便進行填海工程,夷平附近多座小山,開闢了兩條南北走的通道,即大角咀道和塘尾道。工程完成後,大角咀開始發展成工業區。船塢、五金舖、煤油庫、工廠林立,是西九龍主要工業地區。同時,海灣的新填海地也興建為住宅樓宇。
大角咀碼頭
大角咀碼頭於一九七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啟用,是昔日香港的一座渡輪碼頭。碼頭外設有大角咀碼頭巴士總站。當時大角咀碼頭的落成,取代了位於旺角山東街的旺角碼頭。其時,受惠於一九七八年中國大陸實施改革開放,回鄉人士數量急增,大角咀碼頭開辦多條往返內地的航線,包括廣州的黃埔港、洲頭咀、福建的廈門、上海、粵東的汕尾等航線。部分航線如因使用大型客輪致使無法泊靠碼頭,便會利用油麻地小輪作接駁旅客之用,到近昂船洲附近的客輪上船。
直至一九八八年,尖沙咀中港碼頭啟用,大角咀碼頭的所有跨境航線遷往該碼頭。一九九二年,西九龍填海工程展開,尖沙咀中港碼頭與深水埗碼頭正式停用。而大角咀碼頭巴士總站一直使用至一九九五年才停用。昔日大角咀碼頭的位置,大約就是現在的港鐵奧運站附近;昔日的大角咀碼頭巴士總站,就變成現時匯豐中心。
發展為輕工業集中地
一九八零年代末,天光墟是香港最具特色的成衣集散地,隨?天光墟愈益繁榮,因而帶動了各種相關的輕工業,例如很多具時代性的產業如紡織業、布疋業、鈕扣業、線帶業、紡紗業、棉紡業、漂染業等,也成為各種零件、配料的後援基地。這成為了五、六十年代在大角咀輕工業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福全街建築地標
新舊交替之際
大角咀作為九龍區重要工業地帶的角色,直到一九六零年代始被其他地區取代。九零年代後,大角咀又逐漸發生明顯的轉變。西九龍填海工程發展後,大角咀碼頭被填平,奧運站出現,連同上蓋的物業,使大角咀變成了今天半舊半新的模樣。大角咀東面維持著舊貌,有唐樓、五金舖、工廠大廈、舊式茶餐廳,而西邊則是商業大廈和新樓盤林立,也有一些中產風味的咖啡店。隨?二千年奧運站建成商業大廈和大型屋苑後,大角咀食肆也越來越多,漸漸取代舊日的船舶用品和五金舖等等正在式微的公司。夾雜?「舊社區」和「中產品味」的大角咀,未來,在西九龍走廊兩旁的土地正等待日後高鐵帶來的發展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