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人口持續老化,觀塘、黃大仙情況尤甚,六十五歲以上居民佔當區總人口達一成八以上,對社區醫療需求有增無減,即使政府早前開始推行十年醫院發展計劃,包括擴建觀塘的聯合醫院;黃大仙的聖母醫院,以及在啟德發展新區興建全科醫院,但現階段醫療服務仍遠遠不足。
從一些專科輪候時間中,可反映九龍東的醫療服務水平,眼科最長要輪候172星期,即三年半,骨科和精神科分別要等134星期及123星期,候診時間接近三年,漫長的輪候時間,令有需要的病人得不到及時和適切的治療。同時,黃大仙區內缺乏夜診及急症服務,居民要跨區到其他醫院急症室求診的問題也必須解決。
筆者認為政府應加強基層醫療支援,儘快於黃大仙和觀塘興建「地區康健中心」,提供多項醫療健康服務,包括健康推廣、健康評估、慢性疾病管理和社區復康,擔起轉介分流的角色,將合適個案轉介到地區的私營醫療服務,分擔公營醫院的壓力,減少輪候時間,更重要是落實預防勝於治療的基礎目標。
早前我約見食衛局副局長,了解有關聯合醫院及啟德醫院的工程進度,局方表示預計分別需於2024年及2025年完工,及後還要設置儀器、測試運作等,仍需一段時間才能投入服務。對此,局方需確保工程按時完成,做好配套安排準備,盡快落實運作使用。而在啟德醫院未落成前的空窗期中,局方應考慮在黃大仙聖母醫院實施夜間門診,以緩解居民跨區求診之苦。
鄧家彪:註冊社工/工聯會九龍東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