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的佛寺—九龍寶光山「十方大佛寺」

現時大家想起黃大仙,便一定想到「嗇色園黃大仙祠」,但大家是否記得以前黃大仙區有另一間著名的佛寺呢?這間佛寺的位置,就是今日黃大仙消防局現址,也是香港佛教「東北三老」之一樂果法師的道場——十方大佛寺。

由「覺世佛學會」到「十方大佛寺」

十方大佛寺原是「覺世佛學會」,早年地點標示是「寶光山竹園聯合村」,五十年代後期則是「九龍城黃大仙竹園村七十二號」,六十年代為「黃大仙竹園鳳德道」。八十年代因為政府要收回原地發展,終於在1987年遭清拆。

十方大佛寺第一任住持是樂果法師,他早於1949年與定西法師一起移居香港,與倓虛法師一起在荃灣興辦華南佛學院及兼任講師。由於他們三位都是由東北的青島湛山寺南下香港弘化,而且來港時已逾六十歲,故香港佛門尊稱為「東北三老」。當時樂果法師在華南佛學院主講《楞嚴經》,到1954年始接辦竹園的「覺世佛學會」,並改名為「十方大佛寺」。

「覺世佛學會」早年是一間佛教講堂,每逢星期日舉行念佛、公開演講、禮懺儀式、座談會等活動;樂果法師接任後,除了繼續弘法利生外,更常啟建法會。樂果法師本人亦常主持香港的佛教法會,在1956年擔任東華三院的萬善緣法會時,便認識了時任三院的首總理及嗇色園主席黃允畋,後來黃與夫人楊向榮在十方大佛寺皈依法師門下,彼此關係更緊密。隨後黃大仙祠多次的法會中,其中的佛壇都是由十方大佛寺承壇,並邀請樂果法師到黃大仙祠內開示佛法。據《華僑日報》報道,1960年5月4日樂果法師在黃大仙祠的開示中,黃允畋便公開表示:「如各界善知識,欲尋求樂果老人法味,可隨時移步到黃大仙側大佛寺,老人當不斷以最微妙法詳為開示云。」可見當時黃大仙祠與大佛寺之關係甚為親近。

▲十方大佛寺第一任住持樂果法師

由「樂果長老」到「妙智法師」

樂果法師於1958年在九龍北帝街購置了兩層樓宇,創辦「聞性精舍」;並於1959年正式退居十方大佛寺,由倓虛法師的法脈弟子妙智法師繼任住持。陞座典禮於佛誕日舉行,雖然十方大佛寺的總建築物佔地一萬多平方呎,但當日觀禮的四眾竟有千餘人,而且有眾多詩畫藝文界人士聯袂出席致賀。佛誕日當天亦進行新佛像開光儀式,樂果法師還為大家講授三皈五戒,並設素宴款待眾來賓。自此,他往來於十方大佛寺和聞性精舍兩處,應機講法開示,度人無數。

樂果法師在香港的地位舉足輕重,雖然他不諳粵語,每次講座都有翻譯,但聽眾及弟子如雲。六十年代他逢星期日便於九龍「三輪佛學社」講經,亦曾應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海蓮社、金剛乘學社、弘法蓮社、香港正信佛學會等佛教團體到處講學弘法。直到1968年底,樂果法師往台灣南投覓地建寺;於1971年南投「佛光寺」開幕後,法師自此奔波於港、台兩地,直到1979年以世壽96歲圓寂。

妙智法師於1959年接任十方大佛寺住持後,對樂果法師仍十分尊重。每年樂果法師誕辰,都會連續數天禮拜《藥師佛寶懺》。在1963年,妙智法師於尖沙咀開辦「中華佛教青年會」,另於佐敦道開設施贈診療所,在1966年又在大嶼山鹿湖創建延慶寺。六十年代初,妙智法師亦多次組織在黃大仙佛教醫務所派贈過千件棉衣,數千斤白米,賑濟貧民。當年領賑的居民多來自附近山邊及天台寮屋戶,受惠者眾。

發展十方大佛寺地段

十方大佛寺在五十年代底遇到收地危機,政府欲清拆佛寺及附近的木屋土地作發展。經過妙智法師四處奔走及華民政務司的協助,政府提出「備價購地條件」;而香港佛教聯合會亦支持妙智法師以「有限公司」名義領購原址一萬多平方呎的地段。1971年,妙智法師移居美國。到八十年代,政府再提出要發展十方大佛寺附近地段,觸發1985年靈位及骨灰龕遷移爭議。在多方調解後,寺方安排靈位及骨灰龕遷往大嶼山鹿湖延慶寺和大埔定慧寺;而寺內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像則移奉於鹿湖延慶寺。1986年十方大佛寺正式遭清拆。

作者簡介:

樊惟證,香港道教聯合會道教青年團宣道主任,現為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生,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版撰寫「津津樂道」專欄。著作有《生活道教智慧》等。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