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楊利偉」雷健泉 鍥而不捨追逐航天夢

隨著神舟十二號順利升空,香港過去一段日子又再次掀起航天熱。有「港版楊利偉」之稱的香港航天學會會長雷健泉(Peter)也特別忙碌,除了接受傳媒訪問、到學校演講,有關航天活動的邀請亦接踵而至。

成立香港航天學會 推廣航天知識

Peter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末,小時候從電視上看到美國太空人尼爾·岩士唐(Neil Armstrong)登月的畫面,感到非常震撼,從此被宇宙星空深深吸引。「當時香港連太空館都未有,太空對我來說很遙遠,人類能飛往太空、登上月球,然後安全回
來,實在太神奇了!」Peter在位於何文田的陳瑞琪(喇沙)書院接受《龍週》訪問時說,他在成長過程中,主要是通過閱讀書籍和紀錄片增進對航天科技的認識。

Peter閒時喜歡砌飛機模型,有一次,他在一盒模型中發現美國的「少年太空人訓練計劃」宣傳海報,於是抱著一試無妨的心態寫信去查詢詳情。「當時是1992年,還未流行Email,要靠書信往來。」令Peter大感驚喜的是,後來對方竟然回信邀
請他就該計劃成立香港分會。

中學就讀於陳瑞琪(喇沙)書院的Peter,畢業後一直在母校幫忙訓練童軍,他便順理成章在童軍圈子裡推廣航天及航空知識,直至2002年正式成立香港航天學會。他的母校更借出一間課室,供其舉行相關活動和陳列展品,成為了航天學會的基地。

熱愛旅遊 探索三極

在本港,關注航天的人並不多,直至2003年,中國首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楊利偉訪港,航天熱潮逐漸升溫。「還記得當時電視新聞說楊利偉要來香港,15分鐘後,我的電話就響個不停,傳媒都來訪問我們。」Peter說,那時候大家才知道有個香港航天學會。

此後,Peter的曝光率日漸上升,身穿航天服的他與楊利偉有幾分相似,獲「港版楊利偉」的稱號。近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迅速,每當有相關的舉措,例如火箭升空、探月任務等,Peter便十分「搶手」,學校和機構紛紛邀請他演講。「我想正因為我是小市民,所以能以通俗的語言去講解航天理論。」他笑著說。

除了情迷航天,Peter亦熱愛旅遊,尤其喜歡獨自探索人跡罕至的地方。多年來,他的足跡已遍佈全中國,亞洲絕大部分國家他也都去過,還曾探索南北兩極、珠穆朗瑪峰,當中的深刻經歷多不勝數。「那次在北極點,天氣太冷,拍照時必須脫下手套才能按到相機快門,只不過幾秒鐘,手指凍得皮開肉裂,更見到骨。」Peter表示,在攝氏零下38度下根本不覺得痛,後來到室內暖和了就痛得流淚,但眼淚沒掉下來,直接在臉上結冰。

▲熱愛旅遊的Peter曾遊歷三極

來自普通家庭 勉勵年輕人尋夢

自1990年代初,Peter經常帶隊到訪不同國家的太空中心接受太空人訓練,他還懂得駕駛戰鬥機,認識外不少航天專家,人際網絡廣闊。很多人以為他是富二代才有這些機會,但其實他來自普通家庭,並不富裕。

Peter坦言,每次到外面參加訓練都要花不少錢,例如參加太空無重訓練一小時就要4萬港元,這都是他靠努力工作儲錢去達成目標。「我只是香港700萬人中的一個平凡人。」從事平面設計的Peter在訪談中多次這樣強調,並勉勵年輕人,要爭取機會成就夢想。

經常外出周遊列國、追逐航天夢,家人又是否支持?「他們不反對就等於支持,亦反對無效。」Peter笑言,平時要在太太面前爭取加分,例如幫忙照顧女兒和做家務。

Peter的太太對他經常遠行難免有點意見,就像那次他堅持去北極,太太因而不理睬他。當他到達北極後,打開行李箱,發現太太寫的一張心意卡,令他暖在心頭,始終家庭才最重要。

▲疫情下未能與遠嫁他方的女兒團聚,Peter自製家全家福「合照」


發表迴響

探索更多來自 Kowloon Post 龍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