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媽媽總愛帶我到紅磡觀音廟拜神祈福,我卻不太願意跟隨。這廟宇分三座,左座為公所(曾改用為中醫贈診所),正座為觀音廟,右座為書院(曾改用為街坊會衛生部)。
憶起第一次進入廟宇,已被濃濃的香煙籠罩著我雙眼,甚為不適。我只能在朦朧間看見前方有一大批人正在參拜神明。我再看見媽媽,她的神色略為緊張,佝僂腰,雙手拿著香煙,雙眼閉目,口中呢喃細語,我想,她大概也是向觀音菩薩祈求平安罷了。
若干年後,我才知道紅磡觀音廟之魅力所在。它建於1873年(清朝同治12年),為當時三約(紅磡、鶴園及土瓜灣)一帶的居民集資興建。它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廟宇建築。而且,觀音菩薩曾在此地「顯靈,庇佑眾生,深受香港人的青睞。
觀音救世 有信則靈
據知,紅磡觀音廟曾於1909年進行過重建工程。重建之因可從當年政府的開路計劃說起。當年,政府聘請工人在紅磡一帶進行掘地建路工程,以貫通紅磡與九龍城及尖沙咀的交通。工人在工作期間,山地忽然滲出赤血,其後驗出「赤血是為水銀與琉璜,但工人仍是懼怕,更有風水師認為工人誤傷龍脈,會為該地帶來災害,於是居民紛紛集資重建觀音廟,以祈求觀音之庇佑。於是,紅磡觀音廟便得以正式重建。另外,「觀音顯靈」更為不可思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紅磡一帶曾遭受兩次的轟炸,但觀音廟卻不受影響。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轟炸啟德機場、土瓜灣和紅磡一帶,附近的不少房屋都被炸毀,唯獨是紅磡觀音廟絲毫無損。1943年,盟軍炸毀紅磡的船塢和附近的不少房屋,又唯獨是紅磡觀音廟沒有損毀。在此事以後,人們更相信「觀音顯靈」一事,認為觀音有庇佑的能力。於是,它便越來越多信眾。
觀音借庫 借富於民
「觀音借庫」是紅磡觀音廟的一大重要宗教活動。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廿六子時至亥時期間,為觀音開庫的大日子。當日,觀音廟非常熱鬧,廟內擠滿信眾,他們向觀音祈福和「借庫」,而「庫」為「富」的廣東話諧音,以祈求財運亨通之意。雖然信眾沒有獲得實質的金錢,但是他們仍希望能取到大面值的金錢,便是一年「好意頭」的開始。所謂「有借有還,上等人」。借了庫的信眾須在明年今天,回到觀音廟進行「還庫」工作。這樣,整個宗教活動才算是完滿結束。「觀音借庫」之由來說法不一,民間有一則流傳,古時有五百護法羅漢,他們化為和尚,到觀音廟化緣。觀音大發慈悲,大開倉庫,以齋菜招待他們,同時,將餘下之齋菜供百姓享用。自此,觀音廟定此日為「觀音開庫」,以吸引信眾前來祈福和借取物件。同時,觀音廟「借庫」所籌得的香油錢,亦會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
年少不知,原來紅磡觀音廟於2010年,被評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可見它甚具歷史意義。另外,若有緣前來,不妨入廟參觀,廟內有不少文物,如觀音像、太歲像和列聖像等。而觀音殿正門的門聯已有131年歷史,其刻於光緒十五年,刻上:「座下蓮花饒有西湖三月景,瓶中楊柳分來南溪一枝春」這一對聯像是在安慰世人,讓他們知道觀音菩薩有慈悲之心,它會坐在蓮花上修道,以淨瓶和楊柳枝為法,為眾人灑上甘露法水,以解除眾生之苦。

作者簡介:
黃浩婷,中學中國語文和中國歷史科老師。曾擔任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研究員,從事多項歷史文化的研究和推廣工作,亦參與了《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誌》、《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鄉土 .非遺」研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