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唯一孔廟—黃大仙祠麟閣

孔教是香港六大宗教之一,早於宣統元年(1909),華人領袖劉鑄伯,便與紳商李葆葵、建築商人李瑞琴等人創立「孔聖會」。戰前香港的孔教團體已有孔聖會、中華聖教總會、孔聖堂、孔教學院等,集中於興學育才,弘揚聖道為主,惟百年來香港的孔教從未有一間孔廟。不過,香港第一間孔廟其實在1921年已建成,這個孔廟便是座落於九龍黃大仙祠內的「麟閣」。

麟吐玉書

「麟閣」之名,蓋麒麟是吉祥神獸之一,公獸為麒,母獸為麟。晉代王嘉《拾遺記》載,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裡「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繫衰周而素王。」意思是孔子非凡人,乃自然造化之子;雖未居帝王之位,卻有帝王之德,堪稱「素王」。黃大仙祠於1921年創壇開始,即建有「麟閣」供奉孔子。殿前更有「孔道門」建築,設立外門及通道,規格隆重。

崇奉三教

1960年黃大仙祠向香港孔教學院捐款,建成大成中學禮堂(舊址在九龍黃大仙區),禮堂命名「普宜堂」;「普宜」是黃大仙祠的壇號。孔教學院院長盧湘父先生於1964年撰《普宜堂記》:「九龍嗇色園,中奉黃大仙,旁有盂香亭,奉燃燈古佛;更有麟閣,以祠大成至聖先師孔子,是蓋崇奉三教,一致信仰,而為慈善之一大團體也。」可知黃大仙祠是尊奉儒、釋、道三教之宗教場所,既拜神仙,也供奉佛菩薩及儒家聖人。1970年盧院長以102歲高齡離世,接任第四任院長是當時嗇色園黃大仙祠主席的黃允畋先生,他同是兼任香港佛教聯合會副主席。三教之間互有參與的現象,這可說是香港別具特色的宗教文化。

孔廟規格

黃大仙祠內的麟閣雖小,殿內卻根據傳統孔廟規格佈局,中央供奉了「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聖像及畫像;兩旁有「東配」及「西配」(配,即配享),供奉「四配」:述聖子思子、復聖顏子、宗聖曾子及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儒家五聖」。除正位、「東配」及「西配」外,亦有「東哲」、「西哲」及「東廡」、「西廡」之分。東、西哲供奉了先賢:有若、卜商、仲由、端木賜、冉雍、閔損、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合稱「孔門十二哲」。東廡、西廡供奉了「先賢」、「先儒」兩部分,「先賢」為孔門弟子、先秦哲人及宋代理學家,「先儒」則為歷代著名儒家學者。

立人之極

殿內中央牌匾「立人之極」,此句典出自宋代周濂溪《太極圖說》,其義在於建立人的道德實踐。原文是:「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周氏認為,聖人為使人不陷於偏邪而失其中正,不蔽於私欲而喪其仁義,故定中正仁義之道而主靜,使人自作主宰,循理而無欲,這就是人道之極則,道德實踐的最高標準。

入德之門

舊日嗇色園的附屬中學設有「經訓科」,學生必須學習三教經訓,而第一、二年級便要學習孔子、孟子生平及學說,第五年級則學習三教的總論。誠如黃允畋先生於教科書序曰:「儒釋道是我國固有思想,三教經訓則是入德之門。」學習三教思想及修身方法,便是實踐道德人生的開始。現時黃大仙祠每年都舉辦「萬世師表孔聖先師啟蒙開筆禮」,可說是秉承傳統,以「開筆禮」帶出中華美德及尊孔之精神。

大家下次往黃大仙祠參拜時,記得到「麟閣」禮拜孔聖先師,並欣賞這個近百年歷史的香港唯一孔廟建築。

1982年重建「麟閣」碑誌。
▲1982年重建「麟閣」碑誌

作者簡介:

樊惟證,香港道教聯合會道教青年團宣道主任,現為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生,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版撰寫「津津樂道」專欄。著作有《生活道教智慧》等。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