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建國七十年,從一窮二白躍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中亦有大量港人為國家發展作出積極參與。《龍週》特為國慶七十年專訪幾位服務於東九龍一帶、具代表性的地區人士,分享港人見證國家與香港走向富強的奮鬥過程。今期受訪嘉賓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程燕,以其自身貢獻,既參與國家與香港的建設,更於公共事務平台為國家政策作建言。
扎根基層乘風往上爬
程燕童年於貴州度過,她慶幸自己能得到良好教育,並於80年代經申請落戶香港。到港初期人生路不熟,她如同普羅大眾一樣,從事最基層的工作,包括老人院護理、文員等崗位,程燕並無放棄積極向上的理想和機會,持續進修,在課堂上認識到不少香港企業家,並知悉當時他們都有意開拓內地業務。憑自己的人脈及對內地的熟悉,程燕搖身一變,成為了貿易公司的代辦,並賺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內地改革開放,連被稱為 「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內地山區都得到了港商支持,程燕協助內地的西部地區出口有色金屬,而自己亦從中得到了回報。善於洞燭先機,她亦為貴州市建立了第一家港人投入的外資四星級酒店,更以香港優質的管理模式,培養出當地第一批酒店業的專才。 「現在貴州的五星級酒店,幾乎大部分人才都是從我們這裏培訓出來的。」程燕說。

心念貴州促進教育
深明知識改變命運,程燕不忘參與慈善事業,為貴港兩地學校籌款出力。她更積極推動兩地的教育與文化交流,促成貴港兩地大、中、小學締結成為姊妹學校。程燕憶述不少教育工作者對內地存在偏見,但當經過兩地交流後,兩地互相取長補短,都有得益,她分享道: 「現在有學校主動聯絡我們,希望能安排配對,更有一間學校的校長與內地校長結為真正的金蘭姐妹!」

服務東聯希望幫助基層
除了教育板塊,程燕通過東聯的社區工作,與地區坊眾保持緊密接觸,特別是年輕學生找到 「程姐姐」的話,程燕都會盡力協助,介紹人脈、介紹工作等等。 「我們希望種下善的種子,特別是在基層當中,這樣社會各界才能夠一團和氣,協力減少社會爭拗、撕裂,以和為貴。」
姊妹學校締結 兩岸四地交流
主題為 「學子手牽手,貴港一家親」的締結姊妹學校方式始於2015年7月,目標為推動國情認知和教育交流,先是黔港兩地4所學校簽約成為 「姊妹」,影響迅速擴展到澳門和台灣。時至今日,貴港澳台兩岸四地姊妹學校已達19對37所,並以每年5對10所以上的進度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