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存最古老的的英童學校建築-舊九龍英童學校

學校的創立

十九世紀末,九龍地區外籍人口不斷增加,尖沙咀地區成為他們的聚居地。他們的子女對學校的需求殷切。英國人曾在九龍金巴利道附近,設立聖安德烈學校。但該校於1896年被颱風吹毀。

1900年,何東捐款15000元,原意是資助港府興建一座讓不同種族學童入讀的學校,但校舍落成後卻遭到英商和官員的反對,要求改為英童學校,以免不同種族的兒童在一起學習時,會讓英國人的子女產生 「不良的道德效果」。(後來港府在油麻地彌敦道近文明里處興辦油麻地公立小學,後來小學拆卸,成為今日的花園酒家和眾坊街遊樂場)1900年7月,由港督卜力為校舍奠基,次年4月,校舍啟用,改名為九龍英童學校。開辦初期只設小學,學生約有60人。1918年再度擴建,校舍中央設有禮堂,北翼為課室,南翼為教員室,樓上為校長室。往後該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1910年該校學生有46人;1920年有122人;1934年增到249人。至1923年,學校改名為中央英童學校(The Central British School),開始招收中學生。

除學術教育外,該校亦特別重視體育活動。 1920 年 的 香 港 政 府 行 政 報 告 (Administrative Reports)指出:拳擊在學校的男生間非常流行,校內更舉行比賽。足球、游泳活動也非常盛行,只有非常少的學生不懂游泳,更有女學生在公開泳賽中取得獎項。

舊校舍的保育

到了1930年代,由於校舍不敷使用,1936年9月,學校遷往天光道新校舍。1948年改名為英皇佐治五世學校(King George V School)。尖沙咀的舊校舍後來被英軍租用,日治時期受到嚴重破壞。香港重光後,校舍由衛生署管理,1947年用作社會福利會兒童保健中心,到了1957年,改撥作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社區中心,開辦興趣班及成人夜間教育課程。

至1991年7月,被港府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經復修護後闢作古物古蹟辦事處辦公室及文物資源中心,成為香港保育歷史建築的極佳範例。最初古物古蹟辦事處保留了學校禮堂,用作舉辦展覽及其他教育活動,後來因為香港文物探知館成立,原有的禮堂亦改為辦公室。

266QC004_.jpg
▲二次大戰後,舊英童學校校舍曾改作社會福利會兒童保健中心及尖沙咀街坊福利會社區中心

建築特點

據黃棣才先生稱,九龍英童學校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英童學校建築 , 由巴馬丹拿建築(Palmer & Turner)設計,屬典型維多利亞時代的紅磚建築,尖拱門窗、扶壁和雉堞體現歌德復興式與都鐸風格,上層遊廊採用肩形拱,在香港較為少見。屋頂採用中國式的瓦片舖砌,配合木架構支撐。為增加市民對該法定古蹟的認識,古物古蹟辦事處逢星期五下午都會組織導賞團介紹舊英童學校的歷史和建築特色。

266QC002_.jpg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