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少車多 全城鬧「泊車位荒」

長期任職小型客貨車司機的香港客貨車司機協會副秘書長馮振邦,具有豐富的駕駛經驗。他觀察到,近年全港泊車位嚴重不足,以尖沙咀加連威老道一帶為例,經常可以看到街道兩旁泊滿了車輛,但除了在過了中間一個路口對出有少量錶位外,其實很少是合法的泊車位。

馮振邦向《龍週》記者說: 「特別是近幾年,私家車的數量一直上升,但咪錶位卻沒有相應地增加,反而很多大型停車場都關閉了。」

由於泊車位不多,司機想找地方泊車也較以往困難。馮振邦有時候駕車到加連威老道一帶的藥房、化妝品店送貨,找不到泊位也變得是等閒事。 「其實我的要求很簡單,只是想找到一個合法的位置停一會,送完貨就走。但這小小要求也好難做到!」他慨嘆說。

174QC008_
▲有職業司機表示,香港停車場價格頗高

每部車輛少於一個泊車位

馮振邦指出,在此情況之下,司機們要送貨到加連威老道的店舖,幾乎肯定要冒着違例泊車的風險。他無奈地說: 「以我自己為例,最高峰試過一個半小時在尖沙咀收到三張告票,因為根本沒有位給你泊車。但這是你的工作,接了送貨單就得完成它,不可能說因為抄牌就不做。」

馮振邦表示,現在很多私家地方停車場的收費都頗貴,而且每次加價的幅度很大,原因是政府在公眾地方提供的咪錶位少,私家場所在停車場收費方面就打蛇隨棍上,有恃無恐。

馮振邦的經歷,正好是全港司機近些年遭遇泊車難的典型個案。資料顯示,截至去年二月,全港有超過77萬部領牌車輛,而泊車位只有75萬個,即平均每部車輛有少於一個泊車位。近年,違例泊車問題因泊車位不足而日趨嚴重。警方去年就違例泊車事項發出的定額罰款通知書高達201萬張,差不多是10年前的三倍。

面對全城出現 「泊車位荒」,運輸署早前建議在深水埗欽州街及通州街交界興建一個面積約3400平方米的地下智能停車場,預料可以提供約200個泊車位。根據當局的構思,這個全港首個智能停車場將採用 「圓筒垂直升降式」,泊車後由升降機運到車位。

174qc005_.jpg
▲智能地下停車場設計圖片

深水埗興建全港首個智能停車場

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上周發表網誌,透露局方上月也完成地下智能停車場的可行性研究,希望紓解多個地區泊車位短缺的問題。但他認為, 「圓筒垂直升降式」升降裝置有太多限制,如新加坡試過繁忙時間取車要等候超過15分鐘,日常維修保養程序也較複雜,即使日後出現故障,難以還原一般停車場,故市建局有意改用較靈活的 「電子飛氈」系統,並研究在油麻地及旺角引入系統。

韋志成舉例說,德國杜塞爾多夫國際機場和內地南京市一個地下鐵路站的停車場,都使用 「電子飛氈」系統泊車。當用家在停車場入口,利用電子平台登記,機械托盤會自動 「走」去托起車輛,運載到空置車位。

油尖旺區議會主席葉傲冬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歡迎市建局的建議,指油麻地停車場大廈即將拆卸,預計減少約700個停車位。若政府不考慮措施增加供應,恐怕日後會出現大量違泊問題,影響區內交通。

葉傲冬慨嘆,油尖旺區泊車位不足的問題長年困擾街坊,自從早年中間道停車場拆卸後,現時只剩下油麻地停車場這個較大型的公共停車場。至於佐敦區,泊車位不足早已導致違例泊車問題日益嚴重。

葉傲冬認為,過去政府是按照下限方式計算泊車位的需求,但經過十年發展,當局發現車位追不上現實情況,在早幾年已經改用上限方式去計算, 「我們期望未來如果有新建築物落成,落後的泊車位數目可以追回來。」

174QC002_.jpg
▲油尖旺區議會主席葉傲冬

鄭泳舜倡將計劃擴至全港各區

關注深水埗交通大聯盟召集人、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鄭泳舜也歡迎政府計劃於深水埗興建全港首個地下智能停車場。他指出,全港違泊罰款的 「牛肉乾」數目去年達201萬張,其中九龍西佔逾51.6萬,為五區之首,區內對車位需求非常殷切;車輛違泊又衍生道路擠塞,危及行人安全等問題。透過智能停車場增加泊車位,能紓緩違泊情況,是正確的方向。

但鄭泳舜坦言,按現時計劃,深水埗智能停車場需興建4至5年,政府需要加快步伐,將建造期縮短至2至3年。他希望深水埗的試點取得成功後,政府可以將興建智能停車場計劃擴至全港各區,以解決泊車位不足及紓緩違泊情況。

174QC004_
▲「關注深水埗交通大聯盟」促請政府興建智能地下停車場

挖地泊車成本高

對於當局有意興建智能停車場,社會各界普遍歡迎,但也質疑推行時可能會面臨技術性問題。葉傲冬就指出,油尖旺是一個發展得比較成熟的地區,很多設施都藏在地底,如果要興建一個地下停車場,面對的挑戰不小。

他說: 「因為地下有主要水管、鐵路、電纜等,如果要更改這些管道,花費的人力物力和金錢比較多,所以要平衡更可行性。」

要解決法例、保險兩大難題

除了技術層面,地下智能停車場正式營運前,也需要解決法例和保險等問題。其中,「圓筒式」垂直升降和平面移動式設計,均牽涉汽車升降機及機械泊車裝置操作,受《升降機及自動梯條例》約束,要先取得機電工程署等部門批准,才能使用;至於 「電子飛氈」自動行走,或被定義為一般車輛,受《道路交通條例》規管,政府要考慮所行走的道路條件是否安全,會否對其他場地使用者構成危險。

保險問題也不容忽視。業界人士指出,台灣曾經有智能停車場機件故障,上層停泊汽車墮下,壓毀下層汽車,被車主追討責任及賠償。所以保險要列明保障範圍,釐清停車場營運商、系統供應商及車位使用者的責任。

業界籲更多咪錶設置為半小時

面對泊車位嚴重不足,政府提出不同的智能停車場方案。但按現時計劃,智能停車場需興建多年,對一眾貨車司機來說,短期內如何解決泊車位 「一位難求」才是當務之急。

對此,馮振邦建議,目前街道上的咪錶泊車位分為半小時、一小時和兩小時,當局可以考慮在經常要進行上落貨的街道,於特定時段內把更多的咪錶設置為半小時,以降低私家車司機使用這些短時間咪錶的意向,改去大型商場的停車場,讓商用車有較多機會可用這些合法的泊位上落貨,起到分流作用。

馮振邦還提出,雖然本港有些街道會畫出用來上落貨的黃格,但使用時並不方便,因為按照規定,停在黃格裏的車輛必須是在進行上落貨,若被發現車輛停留在黃格而沒有上落貨,即使是很短時間停留,也會立刻被趕走。他希望政府能放寬黃格的使用限制。

174qc003_.jpg
▲馮振邦(右)

●全港有超過77萬部領牌車輛,而泊車位只有75萬個

●全港違泊罰款的「牛肉乾」數目去年達201萬張,其中九龍西佔逾51.6萬,為五區之首

●警方去年就違例泊車事項發出的定額罰款通知書高達201萬張,差不多是10年前的三倍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