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 「橄欖」 的前立法會議員陳鑑林,在2016年退下議會工作,但退而不休,從中美關係到 「一帶一路」 倡議,再到大灣區發展,以至九龍社區的關愛服務,他都有參與,繼續發揮 「橄欖」 精神服務社會。
「2016年我退下立法會工作時,時任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寫了一幅字給我: 『踏石留印』,下款寫着 『陳鑑林議員榮退誌慶』。他用 『榮退』,而不是 『榮休』,意思就是可以退,但不可休,現在我仍然天天忙碌。」陳鑑林在公司辦公室內接受《龍週》記者專訪時笑說。
積極推動大灣區融合
事實上,陳鑑林目前的頭銜仍然有很多,是意得集團董事長、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局非執行董事、理工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香港龍獅體育文化促進會主席……
「我現在的工作和過去有很大不同,包括在公司做經營管理。而公司主席高佩璇博士很支持社會活動,我也利用自己在社會的網絡做聯繫,參與地區的活動。」陳鑑林告訴記者,現在他每日都排滿了工作,無暇發展個人興趣, 「有時會練練書法,其餘都是工作。」
除了本港社區服務,身為前全國政協委員的陳鑑林,也十分關注國家和香港發展,透過參與論壇、研討會,以及發表文章等建言獻策。
陳鑑林說: 「我經常到深圳、珠海等地方與不同的朋友見面,了解內地經濟、社會環境及各方面的情況。」他關注的領域很廣泛,包括許多很具體但長期未解決的事務。就大灣區發展,例如:香港企業到內地發展,賺了錢後,資金如何更好地回流到香港;兩地的稅務如何更加簡單便利;香港的員工到內地工作,如何解決超過183日要繳交內地稅的問題;香港專業人士如何到內地執業等。
他說: 「這些問題講了多年,我們不期待一夜之間可以解決,而是希望可以成熟一項推一項,使大灣區的融合發展行得更順。最近內地允許港澳台居民到內地執教,這是好的發展,將來會有更多專業界別人士可以到內地發展。」

做慈善捐款逾千萬元
除了大灣區,中美貿易戰也是陳鑑林關心的另一議題。他說:「未來一段時間中美貿易關稅問題如果不能解決,一些工廠可能會搬離中國,這有可能影響到內地的就業問題。美國也面對同樣的問題。所以我希望可以未來1、2個月中美貿易戰可以平息,這樣廠家會比較放心。」
陳鑑林還熱衷慈善事業, 「這幾年我的捐款超過千萬元,主要是支持地區慈善活動,支持地區團體、區議員的活動,捐助本港一些大學及內地的黑龍江大學。潮汕水浸我也捐了百多萬元賑災。」
街坊朋友愛稱呼陳鑑林為 「橄欖」,意思是陳鑑林的工作態度有着 「橄欖」樹木堅忍硬朗之特質,更有一顆 「化作春泥更護花」為國為民盡責之心。退下立法會第一線的陳鑑林,依然保留着 「橄欖精神」,換一個崗位繼續為社會服務。

滿意民建聯新一代表現
陳鑑林作為民建聯創黨成員,現時仍是該黨顧問。對於民建聯的新一代,他感到滿意, 「過去幾年民建聯逐步年輕化,用了不少青年,他們有責任心,有活力,能回應市民大眾的訴求。經過6、7年的磨練,這批年輕人越來越成熟了。」
陳鑑林說,希望民建聯在未來的選舉中可以取得更多議席,以及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進入政府的熱廚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