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聚煙花 街道夜繁華—「廟街」話當年

你知道哪裡是香港的首座地標牌坊嗎?這座牌坊樹立在油麻地廟街和佐敦道交界。它是一座中式牌坊,高逾十米。它既吸引本地及外國遊客的青睞,又表彰著「廟街」平民夜市的貢獻。「廟街」之名源於油麻地的天后廟。清光緒二年(1875),鄉民在油麻地中段一帶興建天后廟,並在天后廟的旁側加建觀音廟和城隍廟,藉以祈求漁民出海作業之平安。從此,廟街以天后廟為界,將其分為南北兩段,北一帶為「廟北街」,南一帶為「廟南街」。

煙花之地的平民夜總會

廟街素有「平民夜總會」之稱。它既是平民的消遣、娛樂心臟地帶,也是江湖人士的藏身熱點。縱使可能未到過廟街,但我相信你一定在影視上看過廟街的蹤跡。不錯,廟街是影視的寵兒,它曾參與過不同的電影拍攝工作,如《廟街十二少》、《廟街皇后》等。在影視的鏡頭下,廟街總是懷有一身江湖的氣味,無論是黑幫仇殺、娼妓橫行、還是賭檔林立,看似都與廟街有關聯。事實上,這的確是廟街的真實寫照。昔日,廟街是黃、賭、毒的溫床。在六十年代,廟街的流動非法賭檔十分流行,這些賭檔包括了魚蝦蟹、字花檔等。同時,因政府批出麻雀館的牌照,更令廟街的麻雀館大行其道。至於黃、毒事業方面,廟街的舊樓樓梯口成了妓女和毒友的聚腳點。妓女經常在樓梯入口招攬生意。到八十年代,廟街盛行一種「養雞花」的交易活動,妓寨會養育少女,待其長大後,便將其處女之身賣給客人。而當年的毒友以吸食鴉片為主。

雖然廟街龍蛇混雜,但亦有可愛之處。在天后廟附近一帶的榕樹頭是賣藝者的舞台。每當華燈初上,這裡的戲曲、鑼鼓、掌聲、笑聲,響遍天,以掀起了五十年代露天戲曲的熱潮。這裡除了唱戲曲外,歌手們還會迎合潮流,唱一些廣東及西方的流行曲,收費隨意。七十年代開始,有些表演者不以露天式表演,轉為歌廊式經營。歌廊的收費為人均20元,會為客人提供最基本的茶水和花生服務。賣唱者沒有薪金,全靠客人的小費過活。另外,榕樹頭下還有其他的街頭表演項目,例如雜耍、講古、心口碎大石、馬騮戲、草織公仔表演等,甚是熱鬧。而八十年代更是講古的全盛時期,講古佬通曉天文地理,憑藉一張伶俐的小嘴,便將故事說得頭頭是道,講古的內容有廣東四大名狀的故事、廣東倫文敘等。講古佬會在他的場地上擺放小板櫈,吸引聽眾入座,但需要收費,反之站著聽故事的朋友,則無需付錢。就這樣,榕樹頭下也是處處都佈滿溫情和歡笑聲。

市井之氣的男人街

廟街在白天時,安靜得像小女生。當夜幕低垂時,人們才能領會到它市井的氣息。黃昏將近,攤販老闆便開始忙碌起來,他們架起帳篷、擺置貨物,再點起一盞盞的燈光,就這樣,照亮了一整條街。不說不知,廟街有「男人街」之稱。此名源於小販售賣的平價貨品均以男士為主,而前來購物和娛樂人士亦多以男性,故此而得名。事實上,廟街的攤檔當然不只於男性的貨品,還有各類型的物品及攤檔,包括美食檔、故衣檔、洋雜檔、首飾檔、玉器檔、算命檔等等,而且全是價廉物美,吸引一眾市民前來消遣。於1975年,香港市政局在廟街設置「小販認可區」,共設六百多位攤位,令一些無牌小販的生意大受影響。如今,廟街的攤檔老闆需每年上交昂貴的牌照費,而售賣的貨品也有轉變,以迎合外國遊客的需求。

廟街,承載著一代人的共同記憶,它歷經百多年的洗禮,如今仍受到本地及外國遊客的追棒。它一直堅守自己的使命,為每一次入夜後黑暗帶來光明與繁華,為每一位草根百姓提供平價的娛樂和消遣享受,為每一個時代進駐無窮的生命力。

▲廟街的粵曲表演

作者簡介:
黃浩婷,中學中國語文和中國歷史科老師。曾擔任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研究員,從事多項歷史文化的研究和推廣工作,亦參與了《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鄉土‧非遺」研究計劃。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