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青會 由自助到服務社會

於1970年成立的香港傷殘青年協會,由最初十多人發展至今已有逾4000名會員。該會社會企業發展委員會主席張偉良將協會定義為 「自助協會」 ,甚至是助人, 「傷殘人士不需要施捨,爭取的不只是政府福利,而是追求為社會作貢獻。」

由己及人 理解傷殘人士需求

曾為消防員的張偉良,在一次颱風救援中失去了左腿,那年他年紀還小,尚不足24歲。張偉良情緒頓陷低潮, 「我最擔心會失去工作。」不過憂慮並未成真,他可繼續留在消防處工作。

大概因消防員有過於常人的意志力,張偉良很快走出了陰霾, 「不想要周圍人太過為我擔心。」他決心要活得開心、努力。

那種開心張偉良在擊劍中尋找到了。原本是在九龍公園偶然機會接觸,作為興趣學習,卻越學越喜歡,擊劍令他往自小頃心的武術走近一步。由業餘至專業,再代表香港隊出戰國際,拿到多面國際賽事金牌。1996年美國亞特蘭大殘疾人士奧運會,張偉良更取得4面金牌,成為本港歷來第一位在奧運會奪取四面金牌的運動員。

張偉良坦言,自己正在經歷或經歷過,所以更理解傷殘人士的想法與需要。

0429QC007_
▲張偉良

推動無障礙廟宇古蹟遊

協會提供的服務十分多元,除了知識類型課程外,還有包括運動在內的文娛類活動、就業服務等。

當中,每年都舉辦的 「健障行.共融.運動同樂日」是協會的代表活動之一,歡迎健全及殘疾人士一同參加。今年該活動定於10月13日舉行,由青衣海濱公園行至東北公園。是次活動增加了 「愛身體.愛社區 .愛共融」的理念,透過導賞及互動工作坊發放信息,在步行的路線上增加了殘疾運動體驗項目,如碰碰地壺球、視障門球及輪椅籃球達人攤位,以推廣及彰顯殘疾人士的能力及傷健共融的理念。

張偉良表示,在香港,傷殘人士很少有機會參加運動。這項活動除了普及運動,也鼓勵傷殘人士強身健體,跟社會不同人士接觸,活得更開心些。

「無障礙廟宇古蹟遊」計劃是協會另一個重點項目。本港的廟宇和古蹟林立,但由於這些建築建成已久,無障礙情況並不完善,令行動不便者難以進入參觀。本地肢體殘疾人士近19萬人,行動不便的長者則有94萬人。

為協助他們獲得相關資訊,協會在2015年挑選出30個地點,在殘疾人士陪同下作深入調查,以了解其出入口、通道、交通等是否適合殘疾人士參觀,並整合資料編寫成遊覽指南供市民參考,亦對不同古蹟和廟宇的無障礙設施改善提出建議。

0429QC004_
▲協會傷殘人士所獲運動獎牌

擬辦書畫展 捐助社會機構

傷青會成立近半世紀,會址在九龍西,其五十周年的目標是:衝破障礙,貢獻社會。張偉良解釋這一概念時說,希望殘障人士可衝破身體障礙,貢獻和服務社會,利用自己所長去服務長者和青少年。

張偉良透露,現時已有了具體計劃,包括會開辦書畫展,展出殘疾畫家的作品,可邀請學校參加,並開設學生培訓班,由殘疾畫家擔任導師教學。同時,所展出的書畫亦可拍賣,所得款項捐助給一些需要幫助的社會機構。

0429QC008_
▲香港傷殘青年協會的復康巴士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