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富 社區工作愈做愈上癮

做社區工作,有些人是一試鍾情,也有些人是愈做愈上癮。快將34歲的楊光富屬於後者。

因運動與地區工作結緣

楊光富本身從事廣告行業,身兼籃球、閃避球教練,如今他更是民建聯黃大仙支部的社區幹事,也是街坊口中的 「富仔」。若與其他從事社區工作多年的前輩相比,2017年初才投身社區服務的楊光富絕對稱得上是 「新丁」,而他與地區工作的結緣也是由運動而起。

楊光富接受《龍週》記者訪問時憶述, 「當時我想推廣運動、康樂文化,幫年輕人發展體育事業,於是去尋覓更多合適的練習場地,所以開始接觸地區團體。但當我接觸後才發現,原來社會有許多層次,也有不同的持份者,要顧及不同的需求,我的想法太單一。」

何謂單一?例如以前楊光富片面地以為傷健人士是指四肢不便人士,後來才知道原來弱聽、弱視,甚至精神病康復者也屬於傷健。

他又舉例說: 「我以前唔明為什麼要有老人院,認為子女送父母去老人院是不孝,但當我親自探訪後,才了解到許多子女有經濟負擔,又或因工作分身不暇,只好將長者送去院舍讓他們獲得照顧,這是無奈的選擇,也令我明白到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有多嚴重!」

楊光富明白到自身的不足,遂積極投入地區工作,希望藉此了解不同人的看法,豐富自己為人服務、幫到人的理念。

3018QC006_

▲▼光富藉不同活動與街坊建立關係

3018QC007_

聆聽各方聲音 助街坊解決問題

目前,楊光富的服務範圍主要在東頭邨、美東邨、啟德花園一帶(東美區),集公屋、出售公屋、居屋於一區,囊括不同階層的人士。他要幫到市民,意味着從福利,到政策、教育、環保等層面都要涉獵,針對不同人士提供不同協助。常被部分傳媒報道「亂攞」綜援的新移民,也是他處理得最多的個案。

但楊光富說: 「我不排除可能有人會呃,但起碼我處理過的逾百宗個案中,無一個係呃。他們好多是直到失去自力更生的能力時,才知道香港有這樣的福利。其實不一定是新移民,香港人都會有這樣的困難。」

他指出,曾遇到一位街坊主動要求他去幫助其鄰居,後來了解到該女士來港超過七年,一直自力更生,離婚後卻發現懷孕,她不懂求助,也不知可享福利,產子後居住在惡劣的環境,連街坊都看不過眼才幫她尋求幫助。

另一方面,區內樓宇老化、維修、啟德河水浸問題等,也要楊光富逐一了解,聆聽各方聲音,然後去協調,尋求共識,為市民爭取最合宜的解決方法。

3018QC004_
▲楊光富經常收集及聆聽街坊意見

關注東九龍重建規劃

告別單一後,楊光富的思想更加成熟,焦點也不再只集中於東美區,黃大仙以至整個東九龍的發展,他也相當關注。

他向記者指出了幾點: 「起動九龍東計劃」改造新蒲崗,該區工業大廈多為藝術文化空間,未來如何安置?大磡村、鳳德邨計劃重建,預料最少2萬人會遷入黃大仙,區內交通網絡、社區設施等配套能否應付?

「尤其是是醫院,本區沒有急症服務,屆時將如何滿足街坊的需要?美東邨2020年也要重建,商場、停車場等設施都要規劃。這些看似是周邊地區的事,其實我們也要考慮,否則會影響到本區。」楊光富說。

面對繁複的社區大小事,楊光富形容愈做愈過癮, 「做社區係要勞心勞力,要用心付出,也有挑戰,過程都會有艱辛、灰心的時候,但可以幫人解決到問題,很有滿足感!」

3018QC005_
▲颱風「山竹」過後,楊光富馬上落區視察路面損壞情況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