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啟明:用4000元見證香港仍然不聰明

近日市民熱議 「關愛共享計劃」引申的問題, 4000元的魅力果然沒法擋。經過一年時間的準備,政府在上星期終於交代遞交申請的方法,並隨即提供表格予市民申請。

可惜的是,政府曾表示計劃的行政費達三億,但公開申請程序後,市民發現原來政府只接受紙本申請,不接收電子方法申請,而且需要市民影印身份證及提款卡(居住證明已經不用提交),實在惹來市民不滿。

如果計劃在五、六年前推行,市民的怨言確實不會太大;但在2019年的今天,隨着數碼化已經普及的今天,對象是65歲以下、較年輕的香港市民,仍然要他們用筆填表和郵寄,實在顯得太愚笨。在西方社會,例如在法國申請房屋保障金,雖然政府場所內仍有真人教導如何申請,但居民已經可以在電腦上完成整個過程;在國內,流動科技更為先進,政府的公務申請已可在政府場地內完成,甚至在手機上完成填表及支付,例如考核駕駛證、處理罰款等等,而且有根有據,系統有相應的處理單號及收據,因此市民可以在家中或路上已經處理,節省大量時間,政府亦能善用人手,不必將人手安排在重複的機械式檢查。

困難總比辦法多 等於為官避事

署理特首曾回應,因為建設電子系統需時18個月,為加快派錢的進度,因此用回老辦法。如果有使用智能手機的朋友都知道,一年半的時足以讓手機系統升級。誠然,面對三至四百萬個申請,系統需要承受極大壓力,在硬件上要有充足的準備,但這絕不是避而不做的原因。大家想想,在每年11月11日,某些網上平台已能在兩分鐘內處理二百億的成交額,一天處理二千六百億的成交,如此大量的資料已經有人和技術能妥善處理,用一年時間及三億元做預備,香港竟然得出郵寄申請這個原始方法,實在說不過去。如果4000計劃在國內推行,市民要做的只會是在手機網頁上填寫資料,然後透過手機拍攝身份證及提款卡作為證明,然後坐等4000元自動存入戶口。

筆者在立法會曾經斷言,香港的科技進步緩慢,問題不在香港人不掌握那些技術,問題在於技術投資大,同時原先的水平已經超過,因此效果進步細,官員面對反對派的批評將會難以應對,所以官員不敢貿然改革。另一方法,18個月的時間大部分用於招標及行政程序,並非程式編寫,所以數碼化並非技術上做不到,而是自己為自己設下難關。我們用4000元買到一個機會見到香港這方面的不足,之後我們要做的是要勇於面對這個問題,承認我們落後於世界,才能重新認識自己,才有改進的動力。

何啟明:立法會議員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