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週四的上午,位於彩虹邨金華樓地下的莫健榮議員辦事處門外,一個帶着近視眼鏡的年輕人正在向公公婆婆們派發當日的報紙,逐個送到老人家的手中,還不時地和他們寒暄幾句。
他就是工聯會派駐當區的社區幹事蘇嘉樂。經過一年多的踏踏實實的服務,當日在場的老人家已經差不多個個都認得他,親切地稱呼他 「蘇生」,不少人還能叫得出他的名字。
學長引薦 踏上服務社區道路
蘇嘉樂告訴《龍週》記者,他在大學四年級寫畢業論文那年,返回香港找了一份倉務員的工作,認識了同樣就讀過內地大學的師兄,並在師兄的引薦下加入工聯會,先在港島杏花邨做議員助理,去年2月來到黃大仙池彩區擔任社區幹事,為工聯會拓展社區服務。
在蘇嘉樂的眼中,做社區服務意味着事無鉅細什麼都要做, 「不要忽視一些細節,雖然不起眼,但是卻可能造成破壞。」比如地面不平坦就有可能讓人受傷,「小事可能影響大!」
幫助居民跟進和解決投訴是蘇嘉樂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對於居民的投訴,蘇嘉樂總是認真跟進,不時會透過電話、facebook等即時回饋進展, 「做社區工作講的就是壘石頭,通過每一個人,每一件事,讓大家對你慢慢態度改觀,增加信任,所以不能有一點點的馬虎。」
彩虹邨的紫薇樓和丹鳳樓是蘇嘉樂其中一個服務的社區,蘇嘉樂回憶說,他兩年前初到該區了解到,坐落在公屋的這2棟樓老人家所佔的比重較大,透過家訪發現很多老人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水電、家居問題需要維修。
「老人家本來就沒什麼錢,而這些小型的維修動輒要幾百元。」蘇嘉樂說, 「我自己是工會出身,我們工會有很多退休的職員懂得水電維修技術。」於是他在工會的協助下,組建了一支家居維修的義工服務隊伍,幫老人家排憂解難。他說: 「雖然這種維修很多時候都只要幾分鐘就搞定,但能夠幫到公公婆婆,看到他們開心的笑容,我自己也有小小的滿足感,更願意投入社區服務。」
▲蘇嘉樂協調街坊更換LED光管
▼蘇嘉樂設街站聆聽居民意見
協調解決街坊養狗問題
不知不覺,蘇嘉樂在彩虹邨的紫薇樓和丹鳳樓已經做了逾千次的家訪,幫助不少街坊解決難題,收穫了滿滿的滿足感。他跟《龍週》分享一個個案時說,丹鳳樓有一名住戶違規養了一隻狗,狗的體重過胖,不時會發出聲響,影響其他住戶,房屋署經常收到投訴,限期要求她放棄養狗。
蘇嘉樂通過家訪,跟女住戶的傾談中發現她有創傷後遺症,需要養狗來給她帶來精神上的安慰,於是跟房屋署協調。其間,女住戶也主動帶狗做運動、減肥,狗的重量下降,也沒有再發出聲響,最終解決了問題。
「就是這些普普通通的個案,但是真的幫到人。」蘇嘉樂說,語調平靜中又帶着些許的滿足。
▲蘇嘉樂更換區內去水渠蓋樣式
▼蘇嘉樂與房署研究區內無障礙斜道的防滑
父母言傳身教
蘇嘉樂走上社區服務的道路其實並不偶然。他自小和父母住在觀塘的啟業邨, 「爸爸媽媽很喜歡幫人,爸爸有水電維修的技工牌照,不時會幫鄰居解決家中的水電維修問題,而且從不收錢。」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他也產生了一顆服務社會的心。
從事地區服務工作,需要長時間扎根社區。蘇嘉樂坦言,他現在幾乎每天都要早出晚歸,對於這種常態化的生活, 「爸爸沒什麼,媽媽開始的時候不免會有怨言。」不過,媽媽慢慢也認同了兒子的選擇。為了表達對兒子的支持,蘇嘉樂的爸爸更參與到兒子組織的家居維修義工隊伍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