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與香港的情緣

蔡元培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不但是革命英雄,也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從進士到革命家 從革命家到教育家

早年蔡元培接受傳統科舉教育,最後取得進士。後來他目睹滿清政治腐敗,無力抵禦外侮,便創立了光復會,從事革命活動。1905年光復會、興中會、華興會合組成同盟會,孫中山委任蔡元培為同盟會上海分會負責人。1912年1月4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出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5年6月,他與李石曾、吳玉章等發起組織華法教育會,在法國倡辦勤工儉學,周恩來、鄧小平都是通過這個組織的幫助後,得以順利在法國留學。但蔡氏在中國近代史的最大成就,當推他在北京大學的興革。北京大學原名為 「京師大學堂」,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改革學校的不良風氣,採用「思想自由,相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實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學術民主,支持新文化運動。1917年,蔡元培聘請《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為文科學長,後來又聘請李大釗、胡適、錢玄同等 「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使北大成為新文化的重鎮。五四運動時更竭力營救被捕學生,贏得各界的稱譽。1927年以後,蔡元培致力從事 「中央研究院」的籌辦工作,後來又出任該院院長。

197QC015_.jpg
▲蔡元培墨寶

在香港的最後歲月

1937年七七事變後,蔡元培前往香港養病,其間寄住在香港商務印書館臨時宿舍,後來其妻子周氏偕子女來港,便租住九龍柯士甸道156號。蔡氏居港期間,仍然心繫祖國,簽名領銜國際反侵略大會中國分會發起的文化界宣言,呼籲國際聯盟制裁日本侵略,又為該會撰寫會歌。蔡氏在香港化名 「周子余」,平日深居簡出,偶然攜子女外出散步,更多的是在家閉門讀書。他基本上不出席公開活動,只是在1938年5月20日,應宋慶齡主持的保衛中國大同盟和香港國防醫藥籌賑會的邀請,參加美術展覽會,並發表演說,指出: 「抗戰時期所最需要的,是人人有寧靜的頭腦,又有堅毅的意志」。本來他離港想前往昆明,可惜因生病未能成行。

旅港期間,蔡氏仍然關心和過問 「中央研究院」的業務。他在1938年2月主持在香港召開的院務會議,此後經常與中研院和各所領導人通信,討論工作內容,對於該院總幹事人選一事,尤多書信往還磋商。

1940年3月3日,蔡氏早上如廁時突感頭暈,失足摔倒。次日被送往養和醫院診治。醫生實行輸血救治,至5日早上不治。臨終前留下 「美學救國」、 「科學救國」遺言。蔡氏逝世後,於灣仔摩利臣山道的福祿壽殯儀館入殮,據香港《大公報》的報道: 「蔡公遺體七日下午入殮時,因福祿壽殯儀館地位仄小,故布置簡單,禮堂內供蔡公遺像,四周堆置各界致贈之花圈,四壁亦滿懸輓聯。蔡氏遺體,穿藍袍黑掛禮服,均以國產綢緞特製,頭戴呢帽。三時入殮,由蔡元培的兒子扶入棺內,上覆綉被,首部外露,上蓋玻璃」, 「蔡氏親屬等約三百人,均恭立於禮堂內,依次列隊至靈前行禮,並瞻仰遺容而退」。出殯當日送葬隊伍達5000人,全港學校商店都下半旗誌哀。靈車進入南華會體育場舉行公祭,參加公祭的學校及社團達1萬多人。隨後靈柩被送東華義莊暫存,同年安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197QC014_
▲蔡元培墓

 



發表迴響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