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稱作「民族掃墓節」。它是在春分後的第十五日,通常都會在新曆的四月五日或六日。
清明節的起源
關於清明節的起源,民間流傳着兩種說法,其一是源於一個古代忠臣的故事: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墳墓都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墓碑,可直到黃昏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裏拿出一張紙,撕成很多小紙碎,緊緊握在手中,向天禱告:
「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手中的紙碎拋向空中,如果紙碎落在那個地方,風都吹不走,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碎拋向空中,果然有一塊紙碎落在一座墳墓上,沒有被吹走。劉邦跑過去仔細看看模糊的墓文,墓碑上刻的果然是他父母的名字。劉邦非常高興,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後人祭拜的。
「清明節」當天,市民會準備祭品到祖先墓前祭祀。拜祭先人的祭品,除香燭冥鏹外,生果、酒水及三牲祭品,則可豐儉由人。亦可以根據先人的宗教及喜好而選用,例如拜祭敬奉基督的先人,則可選用鮮花及白蠟燭等祭品。但如先人生前不喜歡的物品,切忌使用,以免相沖,帶來不吉之事。
後人到達祖先墳墓時,會替祖墳修飾一下,除去周圍的雜草,然後準備三牲酒果在後土碑位前,此舉是感謝土地公公長年對墓位的庇佑,其後在墓前擺放祭品,並點上香燭禱告,希望先人能庇佑子孫。
完畢後,再將金銀衣紙燃燒給陰間的親人使用,這時要注意記緊把先人名字及籍貫或生日寫在附薦袋上。封口後,在袋口外用膠水貼上幾張溪錢或冥錢,這是給送物品的鬼差們作小費,這樣可確保先人能夠收到你們的禮物。之後再在墳上四角壓上溪錢,此舉有幫先人裝修居所的意思,上述儀式完成後,一家人便可將祭品一同享用。
拜祭後,記得要等待火種全部熄滅後,方可離開,以免發生山火,使先人陰宅受到不必要的損害。同時,離開前會在墳上用石頭或磚塊壓上長方形的黃白紙或五色紙,以示子孫已來拜祭,這種儀式稱作 「掛紙」,又稱作 「壓紙」。也讓他人知道此墳尚有後人。
掃墓最好在入夜或黃昏前完成,因日間陽氣較盛,接近黃昏時陽氣開始消散,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容易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避免下午五時後上山掃墓,日落西山,陰氣過旺,恐招惹陰靈。
掃墓時不要着黑衫黑褲,因黑色最易招靈體,黴氣易埋身,去到陰人及陰氣重的地方,不應着黑色,最好着白色,紅色,黃色等鮮色衫,這樣才陽氣夠。身上最好佩戴一些平安符、玉墜及佛珠鏈等以作辟邪。同時髮型方面要露出額頭,俗語說人有三把火,靈體最忌,一把在額頭印堂位,兩把在膊頭,故露出額頭可防靈體近身。通常來說孕婦應不參與清明掃墓,怕陰氣衝撞到肚裏的嬰兒,而引起不良影響。
掃墓時若須踏過其他墳頭時,須說唔該借過。為免招惹陰魂,不要在墳場拍攝,因會騷擾到其他陰靈。也不要大聲喧嘩及亂說話,這是對先人的不敬而且有可能惹怒靈體,對自己不利。
為避免陰氣入屋,出發掃墓前,可先在家中預備一個裝有金銀衣紙的聚寶盆,待掃墓回來後,入屋前先跨過火盆,這樣陰氣就不能跟隨入屋。
.司徒法正師傅從事道家法科風水的工作,至今累積逾三十年經驗,是江西龍虎山授籙法師,致力弘揚道家法科傳統文化及推動種生基普及化。同時也是澳門賭場金牌御用法科風水師,獲各界冠譽 「運財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