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塘區(油翠選區)區議員龐智笙覺得,或許是大學修讀生物研究的緣故,儘管他的專業與社區工作南轅北轍,卻培養了自己以理科思維去看待社區議題,看重邏輯、擅長解決。
龐智笙近日接受《龍週》專訪時,回顧過去近四年的區議員工作,始終圍繞著「便利」一詞,他不僅希望成為政府與市民之間的橋樑,也要求自己的服務更貼近市民。
從青年義工開始接觸社區議題
2007年,龐智笙加入青年地區團體「油塘晴空」,那是一個關注社區問題、青年發展、社會事務的志願團體。他主要負責組織青年活動,如暑假籃球賽、萬聖節晚會等。
龐智笙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萬聖節,他與約50名義工一起在油塘的一個球場內組織了一場鬼屋活動,「跟附近的居民玩了一天。」龐智笙說,儘管在油塘晴空的工作並不會牽涉太多政治或社區設施因素,但會認識不少地區工作前輩,「他們會很仔細分享他們在關注哪些地區議題、在做什麼推動工作等。」這逐漸影響了龐智笙,讓他建立起社區服務的概念。
龐智笙以2009年政府提出將油塘工業區發展為多功能商貿區的文件為例說,「一些前輩對油塘、茶果嶺的發展有意見,譬如隨著油塘多個屋邨落成,人口變多,整體社區規劃都應改善。」他從中獲益匪淺,對於地區事務的敏感度也由此提高。
在地區工作逾十年,2019年他成功當選區議員,得以將過往多年的心得、經驗更好地應用到地區服務中。「我自己對於社區事務的看法,比較『理科』(理性)。」他看重事件的前因後果,在推動一項地區議題時總要細緻了解情況,並從居民角度思考他們的所思所需,評估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可謂每步皆經過深思熟慮,「我不會先提出一個概念,而唔理將來做唔做得到。」

認真跟進各項社區設施
當初設立辦事處時,龐智笙與同事便有一個理念,且多年如一日地踐行:若居民打電話求助,儘量讓他們走一趟就能把問題解決。
如一名65歲長者需要申請長者生活津貼,他們通常需要到社署拿表格,「他們可能不會填寫表格,也未必清楚需要帶哪些文件,為了這件事可能需要走幾次。」龐智笙希望能夠在政府和居民之間搭建橋樑,用便捷的方式一次性幫他們處理好。
「當他們打電話來查詢,我們就會先告訴他們需要什麼文件,他們拿著文件來,我們就會幫他們填好所有表格、資料,之後才會提醒他們去社署。」看似是一件小事,卻能有效減少居民的麻煩。龐智笙希望他們能夠把節約下來的時間,用來享受生活、享受社會福利。
而另一件龐智笙致力推動的事項則是油塘分科診所,過去多年他持續跟政府有關部門溝通,期望分科診所可以盡快落成,並提供夜診服務。

致力拓展居民服務網絡
目前,龐智笙擁有約6000至8000名區內居民電話。過去四年來,他會定期通過WhatsApp將社區活動、政府資訊傳送給居民。未來他期望將這一服務網絡擴大,讓居民更容易可以找到他,在處理緊急事務時更容易給予意見,從而提升服務效率。
此外,推動藍田和油塘兩大區深入融合也是其未來的工作重點,這一融合具體體現在民生議題、設施和交通規劃的安排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