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並進的黃大仙簽品哲理中心

大家來黃大仙祠求簽時必定會請教於解簽師傅,但大家又知道解簽檔的歷史源流嗎?黃大仙祠於1921年成立時,因屬私人道場性質,除每年正月經華民政務司特准開放外,平日未經許可,不便任人參拜。不過,即使只是正月也有眾多善信來參拜及求簽,平日也有很多人在祠門前跪拜,仙祠附近便開始有簽檔營生。

早期的簽檔是以鐵皮及木板建築為主,所以發生火災時便很危險。1954 年12月14日凌晨便因附近竹園聯合村的藤織廠起火,黃大仙門前兩旁解簽檔攤大多焚毀。據當年報章報道,火災共毀大小房屋及解簽檔寮仔共約三十間,有一名藤廠工人受傷。

一、東華三院完善管理

1956年政府准許黃大仙祠向社會開放;並規範附近解簽檔,安排東華三院直接管理。是年11月22日,東華三院在報章「公開招租」,申請者要繳交按金三十元 (1957年東華三院興建榕樹頭簽檔也是月租三十元)。據1957年2月6日《工商晚報》報道,當年解簽檔的招牌各式各樣:「兩旁統計有四十多檔,招牌標奇立異:生孔明、生神仙、濟公、呂洞賓……其中有一檔更宣傳:『能講廣東各種方言,包括:潮州話、客家話、鶴佬話;也會講福州話。』西街路間比正道窄小,善男信女一到這街道,等如『沙甸魚』,大有水洩不通之勢。」可知當時解簽戶都會各出奇謀宣傳,而需要解簽的善信亦甚多!

1963年2月9日黃大仙解簽檔有一間木屋發生火警,二十多間木屋被焚毀。後來,東華三院為了更安全及有秩序管理,並接受當時華民政務司建議,於1967年在嗇色園側興建有65個恍如街市分檔的解簽攤位,兩列並排成半扇狀,並以水坭鋼筋築成。解簽檔於1968年1月26日啟用,所收取的廉宜月費是撥充作東華三院慈善經費用途,目的是造福社會。

二、建成簽品哲理中心

不過,當年售賣香燭等拜神物品與解簽服務是沒有分開的,每一檔內都存有香品等易燃物品。1979年10月5日晚,因為有兒童提燈遺下火種,黃大仙簽檔再一次發生火警,數十檔受到波及。再者,當年又出現了外圍小販攤檔,引致多方面環境問題,東華三院及政府一直努力跟進改善方法;於1984年更成立工作小組,研究全面清拆簽檔,再建一座全新的簽品哲理中心。據中心現任的營運經理黃美芬小姐表示:「1984年政府要改善黃大仙區附近環境,當時黃大仙祠外小販攤檔及僭建簽檔雲集;政府多個部門及社會團體都建議,有需要建成新的簽品哲理中心管理。當年東華三院共耗資1500萬元。在清拆期間,我們於黃大仙祠附近的廟宇廣場設置臨時簽檔,方便檔戶繼續經營。」

清拆工程到1987年完成,於1990年5月投入服務。黃美芬經理表示:「簽品哲理中心建成後,共有161檔解簽,40檔售賣參神物品,規劃更見整潔;而東華三院亦與時並進,提升及優化管理,包括引入評核測試,於2013年更設定統一測試評核,加入道教知識、營運的相關法律基本知識等考題。每年我們又會定期約見檔戶,交流及聆聽意見。此外,2015年我們全面加裝WIFI,以方便大眾上網。2016年又增設六大祈福區,包括風車、笑面佛等,迅即成為善信及遊客最受歡迎的熱點!未來我們將會繼續改善服務,與時並進!」

三、見證歷史變遷的三代傳承人

筆者在簽品哲理中心之中,又採訪了一位三代傳承的解簽師傅陳宏遠先生。陳師傅稱:「我外婆在1940年已在黃大仙祠旁邊開檔,當時她是跟隨黎碧泉師傅學習。黎是後來的竹園街坊福利會理事長,在區內頗有名氣。我們一家都住在附近的竹園村西街的石屋,1968年竹園村遭清拆,我們獲安排遷往新建的黃大仙邨,可說是見證黃大仙祠和簽檔的發展。多年來,簽棚經歷了火災、水浸、颱風等威脅,慶幸一切平安。

關於傳承,陳師傅表示:「媽媽跟隨外婆學習,我的姨媽也是在黃大仙簽檔解簽的;近年我和妹妹退休後繼承兩位的事業,希望可以為善信解答疑難。」出身社工的陳師傅認為:「解簽也是一種心理輔導,靈魂是靠上天渡化的,肉身還是要自行處理及面對問題。為保持三代傳承,我們會繼續努力,希望可以與大家廣結善緣,化解困厄。」

除了陳師傅,黃大仙簽品哲理中心仍有不少是家族傳承的簽檔,有著不同的歷史故事。大家下次來黃大仙祠拜神求簽時,不妨來到發掘當中故事及感受傳統文化氣氛!

003
▲陳宏遠師傅是解簽的第三代傳承人
001
 ▲陳宏遠師傅的外婆(左三)於1940年的簽檔

作者簡介:
惟證,現為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歷史研究所博士生,逢星期四在《明報》「心靈導航」版撰寫「津津樂道」專欄。著作有《生活道教智慧》等。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