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賞識 金庸題字  「明星廚神」崔明貴「粗粗有料」

屹立九龍城逾三十年的「粗菜館」,門面並不起眼,但廣為人知。它誕生於香港電影失落的世紀之交,見證過啟德機場的興與衰;它憑著一味薑蔥魚雲腩,抓住食客的胃,也引得一眾演藝人、文壇才子流連。老闆「明星廚神」崔明貴接受《龍週》專訪時,笑談三十餘年風雲,從少年家境清寒入行講起,講後廚趣事,講片場摸爬滾打的廿載春秋,有笑聲亦有愁悶。

獲洪金寶成龍邀請加入劇組御廚

崔明貴家中有八個兄弟姊妹,幼年家境微寒。為了幫補家用,他十多歲的時候,父親幫他找了份廚房工,想著「就算賺不到錢,至少做廚房唔會餓親。」

這份廚房工便是在香港頗有名氣的粵菜館「粵都」,當年對庖廚之事一竅不通的崔明貴,沒有抱怨並一聲不吭地跟著前輩在後廚打雜,也許確有些天賦,無論是砧板、醃製還是炒菜,他在每個環節都學得很快,上手也快,短短六年後便被升做總廚。

人生的際遇也在此時到來。崔明貴憶述,那年他住在西貢,與洪金寶、成龍是鄰居,他們正籌拍電影《快餐車》,到西班牙看了外景後,頭一樣不慣的就是食物,非煎即炸,忽然想起大廚遠在天邊近在「隔離」。兩位大哥很是豪爽,開口就說給他十倍工資,「當時我做一個月得3000元,他們說給3萬,我馬上就答應了。」崔明貴笑道。

這一去就是一年半,拍完《快餐車》,崔明貴的廚藝已在電影圈內小有名氣,剛返港沒多久,再被譚詠麟和成龍帶往南斯拉夫(現為塞爾維亞)拍攝電影《龍兄虎弟》。

「那個時候人們很喜歡說第一桶金,我就是在那三年跟了兩個劇組,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100萬。」

▲崔明貴與洪金寶

電影業沒落 開辦「粗菜館」

鑒於那三年跟隨劇組的經驗,以及結識一眾圈內好友,崔明貴拍完《龍兄虎弟》後,返港後進入嘉禾,給洪金寶當副導演,也給製片人蔡瀾當製片助理。他在電影圈一待就是22年。

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電影工業萎縮,出片量驟減,步入低潮期,不少業內人士出現無工開的窘境。崔明貴跑去問蔡瀾,行情不好,該怎麼辦?蔡瀾倒是想起從成龍那聽來的小插曲,當年崔明貴跟著劇組在西班牙做廚師,有一天煮了一道炒魚腩,成龍循著味找來,一試難忘,吩咐助理幫他打包一份回去酒店當宵夜吃。

「洪金寶和成龍不是說你做飯好吃嗎?那我們就開個飯店。」就這樣,在蔡瀾的提議下,兩人在九龍城開辦「粗菜館」,這名字寓意著媽媽炒的粗茶淡飯,百吃不厭。而抓住劇組演員的那道炒魚腩以及薑蔥炒豬雜等,則成為「粗菜館」的招牌。新店開張後,每日大排長龍,排了整整9個月。

有一回,蔡瀾帶金庸來吃飯,崔明貴從後廚走出來打招呼,請他題個字。金庸聯想到蔡瀾在明報專欄「草草不工」,以及餐廳名後,落筆行雲流:粗粗有料。正與「草草不工」相對應,橫批天然本色。「我當時開心得不得了。」這是金庸對他的肯定,崔明貴至今回憶起來仍覺欣喜。

▲崔明貴與成龍

北上開店 緣於遊客讚賞

2001年時,崔明貴決定北上,在上海設開分店,最高峰時在內地共有10間分店,分布在蘇州、寧波、上海等城市。他告訴記者,決定北上的念頭,源於多年前在啟德機場轉機前往東南亞旅行的一群上海客人,他們對「粗菜館」的味道讚不絕口,勸說老闆應在上海開分店,相信可以擄獲當地人的胃。

▲蔡瀾題字:豬油撈飯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