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茂坪 雨災話當年

位於九龍觀塘的秀茂坪,是九龍區住宅區之一,主要以公共屋邨組成。秀茂坪的發展,比觀塘沿海一帶地區較遲,主要是與它位處地勢高的山上地區這環境因素有關。談起秀茂坪,即舊時俗稱的「雞寮」,相信今天仍有不少香港人 對一九七O年代的「六一八雨災」記憶猶新。

秀茂坪名稱由來

秀茂坪原稱 「掃墓坪」,也有 「蘇茅坪」的說法。前者的來源,有指香港開埠初期,英國人將地名翻譯為 「So Mau Ping」,與粵語 「掃墓坪」讀音近似,後來因忌其名而改為雅稱 「秀茂坪」;後者則來自一首《新界九約竹枝詞》,內容指蘇茅草長滿了秀茂坪山頭,在牛頭角附近,故曾被稱為 「蘇茅坪」,後來政府發展公營房屋時改稱 「秀茂坪」。

徙置區山崩土淹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大量難民湧入香港致人口激增。政府於一九五O至六O年代把部分人安置在秀茂坪興建徙置區。 「雞寮」是秀茂坪昔日臨時安置區的俗稱,位於翠屏道與曉明街交界。秀茂坪徙置區後來漸演變成秀茂坪邨,當時房委會將秀茂坪邨分為四個屋邨管理,興建了四十四座第三至第六型徙置大廈,都在一九六四年至一九七三年期間入伙。

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八日,在觀塘秀茂坪 「雞寮」發生嚴重的山泥傾瀉及大廈倒塌慘劇,釀成七十一人死五十二人傷。當時連日暴雨,位於觀塘翠屏道與曉光街的一幅填土山坡因斜坡土質鬆散,缺乏鞏固維修,導致大幅泥土滑動瀉下,數以噸計的山泥瞬間埋沒安置區內的大部分木屋,過百居民當場被淹埋。由於當時為星期日, 「雞寮」居民未有外出,造成多人遭活埋。山泥傾瀉的重災區為現時的曉光街休憩花園和秀茂坪紀念公園,為追悼一九七二年雨災慘劇中離世的居民,翠屏道坊眾立下 「崩山罹難災胞紀念碑」,上書 「本山先人公媽諸神位」。然而,禍不單行,四年後的八月二十五日再發生山泥傾瀉,秀茂坪村第九座低層遭泥土淹埋,十八人喪生,二十四人受傷。這兩場雨災相信是上一代香港人的難忘記憶。

一九九O年起,秀茂坪邨原有的四十四座舊式徙置區大廈因樓齡漸大,開始陸續被清拆重建,歷時多年,有各種的樓宇類型(例如和諧一型、單向設計型等)。

政府成立土力工程處

一九七七年,政府決定成立土力工程處,專責處理全港的危險斜坡,避免歷史重演。自此以後建成的新斜坡,其設計已普遍經由該處審核,以確保符合所需的安全標準。二○一三年,土木工程拓展署土力工程處出版的《山崩土淹話今昔—香港山泥傾瀉百年史》(第二版)以主要年代劃分,並利用二百五十多張珍貴的歷史照片,記錄香港自一八八九至二○○八年間的山泥傾瀉歷史,讓大眾了解山泥傾瀉的風險,保持警覺。

057QC004_
▲港督麥理浩爵士視察觀塘雞寮災情
057QC001_
▲1972年6月19日《大公報》報道觀塘雞寮發生嚴重山泥傾瀉事故

秀茂坪大聖廟的猴王誕

一九六O年代初,大批新移民從內地來港,部分被安置在秀茂坪徙置區,當中大多是鶴佬人和潮州人。由於他們不諳廣東話,難融入香港生活,於是團結鄉里在附近興建特色廟宇供奉家鄉神明,而大聖廟(又稱猴王廟)就在一九六八年建成,是區內歷史最悠久的廟宇。據曆書記載,孫悟空的誕辰是農曆八月十六日,信眾會在這天賀誕,而 「猴王誕」的主角是《西遊記》的孫悟空。昔日每逢猴王誕就會舉行盛大活動,聲稱被猴王附身的乩童會赤着腳走過火炭和攀刀梯,代表猴王降乩接收信眾的祝賀,吸引不少市民觀看。現時猴王廟在猴王誕當天,也會有簡單的賀誕儀式。

秀茂坪的開發,與觀塘發展初期的移山填海有關,屬於觀塘發展的一部分,被規劃成一個興建公共房屋的區域。兩次嚴重雨災確令人難以忘懷,但亦是一種警惕,引起政府對斜坡管理的關注,將香港的斜坡正式受制度規管。數十年以來,香港對於處理斜坡的措施和成效,被公認是首屈一指。

057QC009_
▲農曆8月14日,秀茂坪球場非常熱鬧,大聖佛堂的工作人員搭起竹棚上演酬神大戲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