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人類文明起,為生活的方便與舒適,貫穿時光中軸的發明者就地取材,不限於石頭、陶泥、竹條、藤枝,製作各種器物,便於就食、促進社經、感通天人。從文義看起,《說文》講「器」是「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簡單來說是一個個像口字的、有盛載功能的工具,因有價值,所以要靠一隻狗去守護之。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再分析指「器」是百物的統稱,細分有食器、禮器諸類,但必須能夠載物,不能載物者就叫械。
器之載道:文人以器物增進修養
傳統中國哲學經常引用《周易.繫辭上》一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讀死書失之偏頗的人,就以為用器是下乘選擇,不應效法。其實這一句的核心,是指出道和器的二位一體、相互依存的關係:道是萬物運行的道理、規律;器是有形的萬物,存在的形態。兩者同時存在,只是存在的形態不一樣,道不離器、器不離道。淺白一點,人從器物的製作過程,是在付出努力、腦力、勞力的生活過程。編織、製陶、打銀、開石,也是人類和自然的互動。器物產生,不論在美學與應用,都是天地回饋給人類的甜美果實,所謂天道酬勤。所以,製作器物、觀察器物、使用器品,能讓人類悟出各種美德,比如分享、珍惜、傳情。

空間 利用與器用
也從古典中學習,《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記載「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互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語譯大意為「車輪要中空,才能加軸承;陶泥要挖空,才能燒容器;處所要打通,才住得了人。所以工具的外實處(有)是第一功能(利),而內在空間(無)就是容納功能(用)。」利用二字,典出於此。這一段文字點出了有和無(即實和虛)、利和用(即第一功能和容納功能)的關係,非常辨證。二者看似相對,其實也是一體。如果沒有空間,器物無法載物;沒有外在實物,不能分割空間。
我們也用器量去形容一個人的心胸,心胸廣者能成大器,狹窄者就是小器鬼。《論語·衞靈公》有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裏講的就是人和治國理政之道,良人善政就是利器(功能和空間)。當然,要成大器是需要時間培養的,《老子》也講「大方無隅,大器晚成」,通過時間和經驗的累積,館長相信創意館如Breakthrough Art Studio一樣優秀的文創藝術工作者們,都能成為大器和利器。

簡介:「賽馬會鯉魚門創意館」是東九龍民間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中心,以社企模式營運,為公眾、學校及機構提供工作坊,推行各類藝術、文化及教育活動。
主辦機構九龍社團聯會社會服務基金於2010年起向政府承租原海濱學校校舍,並將之活化成為藝文平台,將海濱學校的教育功能繼續承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