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疫情持續三年,百業待興。但在過去短短半個月內,加價潮卻一浪接一浪,公營事務包括煤氣費、電費、公共交通工具、的士等排隊加價,升斗市民日常生活開支不斷上漲,可謂百上加斤。
巴士公司申請加價最多兩成
受戰爭及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國際燃料價格高企。繼煤氣公司8月加價4.4%之後,兩電日前雙雙宣佈明年1月起調整電費,每度淨電價分別較今年初加價19.8%及45.6%,按年升幅為歷年新高,引起社會嘩然。
豈料兩電這次加價只是各行各業今波加價潮的開端。如天星小輪也申請加價,兩條航線的加幅最多,票價打算倍增,平日尖沙咀至中環的上層單程將達6.4元,同時取消長者免費優惠。
至於剛在今年7月才加了價的的士業界,也在不足半年內再向運輸署提出加價申請。的士車行車主協會及的士小巴商總會等市區的士團體透露,他們初步建議起錶加6元,即由27元增至33元,每次跳錶再加約2角。
五間專營巴士公司亦已向政府申請加價約一至兩成,當中的九巴、龍運及新大嶼山巴士申請的加幅大約一成,意味城巴新巴加幅可能最多。
打工仔收入捉襟見肘
運輸及物流局表示,各專營巴士公司面對營運成本上升,例如燃料和工資成本等,再加上疫情早前對乘客量的影響,於今年上半年開始陸續提交加價申請,申請的加幅大約一至兩成。局方和運輸署正按照既定程序審批有關申請,過程中會適時諮詢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和交通諮詢委員會,再提交行政會議考慮。
資料顯示,本港生活開支不斷上漲,許多日用品、藥物和罐頭食品早前已先後加價,但市民收入捉襟見肘。一個求職網站於今年9月訪問了481間香港商業機構,受訪僱主預期明年打工仔平均加薪只有1.6%,追不上接踵而至的加價。普通市民只能死慳死抵。
團體請願促檢討利潤管制協議
自今年初開始,本港物價就不斷上升。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與民建聯九龍城團隊及數名基層市民11月24日前往政府總部請願,批評兩電未能與巿民共渡時艱,電費加價幅度大大拋離打工仔人工加幅。
李慧琼與民建聯九龍城團隊向環境及生態局謝展寰局長提出多項訴求,包括政府應檢討「利潤管制協議」的准許回報;延續電費補貼和紓緩計劃;以及建議加入大灣區電網,確保未來內地能有潔淨能源長期供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