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港回歸,觀塘區議會副主席呂東孩有很多故事可以講。接受《龍週》專訪的這一天,他顯然有備而來,從白色信封中掏出一疊舊照片,皆攝於1997 年7月1日。那時他與一眾愛國愛港人士齊聚一堂,在滂沱大雨中堅持舉行升國旗的典禮。之後每年的升旗禮,他也從未缺席。
深耕地區 冀人心回歸
1997年7月1日半夜至凌晨,香港天氣惡劣,紅雨轉為黑雨。呂東孩形容,那雨好像是從天上倒下來一樣,非常大。他跟随陳更、范偉光、馮錦照等社區前輩組織了近150位街坊,想趁著回歸日早上爬上油塘魔鬼山山頂升旗慶祝,礙於天氣惡劣,上山之路又崎嶇,安全起見唯有取消全體上山。至上午十時多,待雨勢稍緩,大部分街坊在山腳遙望,由數位代表上山升旗,完成魔鬼山升旗儀式。
但同區另一個在鯉魚門舉行的慶回歸升旗典禮,則在滂沱大雨中於早上7時依時進行。舊照片裡站在譚耀宗右邊那張年輕的面孔,正是25年前的呂東孩。國旗冉冉升起,那刻所感受到的複雜情感,往後許多年還停留在呂東孩心頭揮之不去,既有自豪和激動,又有「終於可以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理直氣壯升國旗」的感慨。
呂東孩坦言,過去百多年間,香港受殖民管治影響,文化及教育傾向西方模式,刻意淡化中國近代史,加之偏頗的輿論環境,導致港人國家及民族情感的缺失與疏離。
作為地區工作者,呂東孩相信家國情感的培養與市民生活幸福感提升是相輔相成的。所以他每年籌辦回歸日及國慶日升旗禮等活動之餘,亦積極推動建設地區。
他相信透過不斷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及幸福感,他們會切實感受到「愛國者治港」的優越之處,家國情懷也就會慢慢植根於他們心中,人心回歸自然水到渠成。

跟團訪京推介鯉魚門
呂東孩服務的鯉魚門,擁有悠久歷史,居民組成亦相對複雜。「鯉魚門寮屋區不少居民過去會過雙十節,會懸掛國民黨旗。」呂東孩深知這一特徵,便著力推動地區發展,讓當區居民體會到回歸的好處。
1996年回歸前夕,鯉魚門地區組織了一個較大的訪京團,呂東孩便是訪京團成員,一方面表達對祖國的情感,提出港人對回歸後地區建設的期望,另一方面也與國家旅遊局交流,期望中央可協助推介鯉魚門這一世界知名海鮮美食區。
那次訪京團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內地加強了對鯉魚門旅遊的推廣介紹,而鯉魚門居民對於國家的態度也更為親近,對香港回歸祖國有了更多期待。「鯉魚門地區在1997年6月自發籌集了超過100萬元,用於舉辦一系列回歸慶祝活動,包括千人盆菜宴、鯉魚門海濱燈飾、升旗禮等。」呂東孩說。
回歸後,呂東孩持續深耕地區,盡力推動地區與內地的互動聯繫,加強雙方的了解,包括組織內地交流和參觀團等,期望以此進一步增強地區人士對於祖國的認同感。
紀律部隊直升機為鯉魚門升旗禮助威
每年的7月1日及10月1日,特區政府會在會展中心舉辦升旗儀式及慶祝酒會,期間,懸掛著國旗和區旗的飛行服務隊直升機會在維港上空飛過。呂東孩計算過,再過約一兩分鐘,飛機正好會飛到鯉魚門上空。所以他每年都會組織鯉魚門升旗儀式,並特意設在這個看似「誤差」的時間,讓國旗升到桿頂時,正好有直升機從頭頂飛過,「好像飛行服務隊專門也為我們升旗禮而飛,很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