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年7月1日清晨,解放軍第一批駐港部隊從文錦渡、皇崗及沙頭角三個口岸進入香港,6時 15 分途經上水馬會道時,萬名市民手持國旗和特區區旗在雨中夾道歡迎,並代表香港人向駐港部隊送上「威武文明之師」的牌匾。香港僑界社團聯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廖宇軒當年只有 10 歲,跟隨父親廖正亮(已故)參與了這次迎接駐港部隊的活動,讓他畢生難忘。
父親敬獻「威武文明之師」牌匾
香港97年回歸祖國,香港的愛國人士心情興奮,在回歸前自發在社區舉辦迎回歸活動。廖宇軒的父親廖正亮是地區領袖,也在新界區籌辦多項宣傳活動。雖然當年不時受到港英政府阻擾,但並沒有阻止他們的決心,先後主辦了「回歸八百日倒數」活動及迎接駐港部隊進駐香港的活動。
當時,社會上不時傳出抹黑駐港部隊的信息。為了讓市民能更好地認識駐港部隊,廖正亮與社區領袖一同組織居民前往駐港部隊位於深圳同樂的軍營參觀,看到駐港部隊軍人個個威武,又都是大學畢業生,有文化、講文明、守紀律,於是得出「威武文明之師」的印象。
1997 年7月1日,駐港部隊進入香港,過萬市民在上水馬會道冒雨夾道迎接,廖正亮親手將「威武文明之師」的牌匾送交時任駐港部隊政委熊自仁少將手中。現在,這塊牌匾存放在國家軍事博物館。
「我爸爸當時想,駐港部隊入城,大家夾道歡迎,香港才能保持繁榮安定。」廖宇軒回憶當時的情形說:「那天下着大雨,但氣氛很熱烈。因為不知道軍隊幾點會入關,大家一早就準備好,一直在現場等。雨下得很大,但人們心情興奮。到清晨天矇矇亮時,現場市民遠遠看到解放軍,大家都歡呼起來,歡呼聲比雷聲更響,很震憾。」

見到解放軍 現場歡呼雷動
廖宇軒告訴《龍週》記者,他父親一直在籌備這項工作,受父親影響,他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但不親身經歷想像不到那樣的場景,「士兵一排排站在卡車上,個個站得筆直,很整齊、很莊嚴。現場沒有音樂,但大家心中都很激動,能強烈感受到大家由心而發的喜悅,我們終於當家作主了。」
回歸後,廖宇軒每年7月1日都會參加紀念回歸活動。他說:「愛國之心是一點一滴培養出來的,愛國需要薪火相傳。回歸25年來,香港經歷了這麼多變化,發生了許多事,大家要反思,如果真心愛香港,希望香港更繁榮、穩定,市民安居樂業,就要帶領更多青年同心同德一起建設社區,拼出一個更美好的香港。」

新界居民回歸前被英軍欺凌
當年與廖正亮一起在上水迎接駐港部隊,送上「威武文明之師」牌匾的前北區區議會主席蘇西智回憶當年活動時表示,新界區的居民迎接駐港部隊,還有一份特殊的歷史情懷。
蘇西智指出,當年英軍進入新界時,新界居民曾經保衞家園,與英軍發生過多場激烈的鬥爭,「元朗吉慶圍居民曾與英軍血戰,吉慶圍的鐵門被英軍作為戰利品送往英國展覽。殖民地時代,駐新界的英軍時常到酒吧玩樂,欺凌新界居民。」
隨著香港回歸,駐港部隊入駐,新界居民感受到解放軍是中國的人民軍隊,是香港人有份的軍隊,是一家人,當時的新界居民認為一定要迎軍,送上「威武文明之師」的牌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