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傳統布藝編織更好生活 陳郁

「創業展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中的藝術家陳郁,是一位傳統織布工藝師,也是纖維藝術家,從事傳統織布工藝和文化研究,近年更將織布和纖維藝術帶入社會,希望用藝術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

織布是一項傳統而古老的工藝,人類在遠古時代就懂得織布製衣;而傳統的織布工藝發展到今天,更新添了現代的審美觀、現代科技,使之成為新的工藝。纖維藝術則是融合了世界各國優秀的傳統紡織文化,吸納了現代藝術觀念,用棉、線、竹、藤……各種纖維材料,以編織的工藝創作出藝術品,其作品也常被稱為「軟雕塑」。

市區展示作品 推廣纖維藝術

出生於1989年的陳郁,原本從事會計工作,2015年認識了畢業於理工大學服裝設計系的拍檔,才走上藝術創作和創業之路。他告訴《龍週》記者,「我爸爸是做木工的,所以我自細就有玩木工,而傳統織布需要製作織布機,我就是從自己製作織布機開始,參與到傳統織布創作。」

陳郁和拍檔從研究傳統的梭織布開始,發現中國、日本、韓國、泰國、印度的傳統衣服,大多數都是方方正正,由傳統梭織布製成,於是就自行上網及找書籍研究,又發現相關的書籍大多數是外國書,用羊毛為材料較多,而香港有關傳統梭織布工藝的資料並不多,於是親身前往台東、泰北、老撾的原住民住地,拜訪當地的傳統織布工藝師,同時也在香港拜訪了一些有經驗的紡織師傅,一路訪問前輩工藝師,一路學習,一路實踐,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拜師學藝的經歷,令陳郁特別注重融百家之長然後加以創新,「比如李小龍,他學了很多門派的功夫,但並不只是機械地模仿,而是融滙貫通,靈活地運用。」

▲由社區市民共同參與創作的作品

多國拜訪師傅 學習傳統工藝

陳郁特別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台灣前輩給我的啟發很深,他叮囑我學完之後要忘掉它,傳承不是一成不變地做出來,這叫抄襲。回到香港,做出屬於香港的布,讓人們記住這是香港工藝師、香港藝術家做的布,才算是學會了。」

後來陳郁學成回港後,曾用竹藤為材料,揉合了香港本地傳統的紥作獅頭的技藝和現代纖維藝術,製作出的長臂猿「軟雕塑」,曾在灣仔利東街多處展示,讓更多人認識這項既傳統又現代的藝術。

對陳郁來說,研究傳統布藝,進行藝術創作,最終還是希望能夠融合到日常生活。他在鯉魚門創意館開設工作坊,希望讓更多有興趣的市民可以親身參與體驗這項藝術,認識傳統工藝知識,欣賞纖維藝術美學。

陳郁說:「織布可以令人放鬆自娛,可以用作藝術治療,可以讓市民更加了解我們自身的文化,我們可以讓更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穿出能代表中國、代表東方文化的服裝。」

▲陳郁以傳統梭織工藝製成的布

親種棉花 全程紀錄棉布工藝製作

陳郁憶述,去年暑假,他們曾在鯉魚門創意館內用種籽種出棉花,再由棉球製成棉線,然後將棉線織成布,紀錄了傳統棉布工藝製作的全過程,以此推廣文化藝術創作。參與者多數是對紡織工藝有興趣的成年人,用業餘時間親身體驗這些工藝過程。

▲陳郁2015年開始從事傳統布藝研究和藝術創作

發表迴響

%d 位部落客按了讚: